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引领魏晋士人廉洁自持道法自然君子以廉为本

在儒家看来,士君子应以富贵为标志,而道家则有所不同。庄子拒绝楚王的礼聘,以“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表明了他对物质享受的淡泊之心。这种态度正是道家的风范。

到了魏晋时期,士人们空谈老庄,并将这种生活方式作为名士风度的一部分。他们即使身处乱世,也选择放浪形骸,不愿参与政治。其中,“竹林七贤”尤为人称道,但他们也常因渎职而误国。

王戎虽然位居三公,但他的清廉遭到质疑。他曾被赠百万,却辞不受;后来虽未接受贿赂,但写信感谢。此举虽被晋武帝开脱,但王戎仍受到清议的鄙视。当他担任宰相,他把政事推给僚属自己却轻松游逛,因此史书记载他性简易,不重仪望。

《世说新语》中有九条俭啬故事,其中四条涉及王戎。他不仅吝啬,而且喜欢聚敛财富,有人认为这是避祸于乱世的自晦之举。但无论如何,不能简单地将他视作清廉的人物。

在那个奢侈的时代,即便最清廉的人也难免染指污浊。然而,还有一些人能够保持纯洁,比如周镇和韩豫章,他们都有着坚定的行廉约。在一个充满腐败的地方,他们显得格外珍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