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智慧下的魏晋士人廉洁观守贞行侠的经典范例

在儒家看来,富贵加身而锦衣玉食是士君子的重要标志吧,而道家则不同。这种不同在庄子身上尤为明显,当楚王派使者礼聘他时,他说了句千古名言:“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这种宁愿“泥中自在”的态度,正是标准的道家风范。

庄子是崇尚淡泊的,但到了魏晋时期,却变得香火鼎盛起来,因为那时的士人们喝酒、吃药之外,纷纷空谈老庄,作为名士风度亦为仕晋之道吧,而风度之最者便是“竹林七贤”了。“竹林七贤”是名士中的名士,但他们是人不是神,既改变不了五胡乱华,也阻止不了宗室之争,唯有悲叹,唯有恐惧,绝望中只好放浪形骸,去酒乡中避难。

虽然也可说是一种无奈,但他们为官总是严重渎职,误国误民。“竹林七贤”中做官最大的,是王戎,他位列三公,不仅如此,还曾被征为侍中。但他的行为却让人质疑他的清廉。他父亲逝世后,被赠予百万钱财,他拒收,这一举动让他声名大噪。然而,在他的政治生涯里,有许多事件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能保持清廉,比如他接受了南郡太守刘肇的十丈细布作为谢礼,并给司隶校尉刘毅写信感谢这一点。

尽管晋武帝开脱了王戎,说他没有私心,只是不愿意与别人不同的样子,但是这一行为还是遭到了清议者的鄙视。而且,即使当上了宰相,他也不把天下大事放在眼里,“与时浮沉,无所匡救。”这说明即便位高权重,也可能失去了对国家责任感和廉洁自律的追求。

《世说新语》记载俭啬一篇共有九条,其中四条都是关于王戎的事。《晋书》提到王戎“性好利”,多置园田水碓聚敛无已,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吝啬的人。他不仅会计算自己的财产,而且还十分吝啬到连女儿嫁出都要借钱给她,只是在女儿归回省亲后才收回借款。这一切都显示出了他的极端吝啬和对金钱至上的追求。

其实,在那个时代,即使一些人的清廉也是受限于社会环境。在那个奢侈化的大背景下,即便想保持清白也很困难。不过,也有一些人物能够超脱这个时代,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格魅力,如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便住泊青溪渚,被发现暴雨又小船狭窄无法容身,而他却因为对方人的清廉因此再次启用;还有韩豫章遗绢百匹都不接受,最终只留下一匹,都不能满足自己精益求实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故事令人敬仰,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情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