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世真仙体道通鑑卷之四十道家思想创始人与自然的融合

薛季昌,河东人也,以山水为志,不好荣华。有一日游青城,遂南至桃源,后遇正一先生司马承禎于南嶽,授以三洞经籙。研究真妙,无时不勤慎,因此得高真屡降,异香妙乐常闻于静室中。

唐明皇召入禁掖,延问道德,他谈极精微,上喜恩宠优异,但他即归山上。上命赋诗,为序曰:“练师志慕玄门,栖心南嶽,一登道录忽然来辞愿归旧山,以守虚白,不违雅志,又重精修,如遇至人神药时来城闾也。”

诗曰:“洞府修真客衡阳念旧居,将成金闕要愿奉玉清书。云路三天近松溪万籁虚,还宜传秘诀来徨候仙輿。”季昌曾撰《道德玄樞》,以总揽真妙注九真降圣。

观复华盖舊隱丹成,一日忽谓曰:“祝融峰今夕有天真之会,我被召当徃。”遂凌虚而去,不复返。后建凌虚宫。

田虛應者,即齐国人,也是性本樸拙、吐露无忌讳。他在隋文帝开皇年间侍亲于攸县,因喧嚣究迁到南嶽,并耕种紫蓋峰五十余年,其母去世后,他便游历五峰放心自适。在唐高宗龙朔年间,被州牧田侯邀请居住在岳观的降真堂中,而田千乘赞助粉壁。他所授的上清大洞秘法,从正一先生传给薛季昌,再由薛季昌传给虛應。他既承受了道家的要义,又涉猎云水,为友善者唯有蔣含洪而已。当时呂渭和楊馮都派使湖南探访他的事迹,他们到达后,就向他请教高论。在潭州发生旱灾,他被召来祈雨,但久不获答应;又因久雨不止郡守就建坛于岳观,他默然坐下,没有言语,却突然下起雨来了。

憲宗元和年间,他再次东入天台,便不肯出去了,当时有人梦见三个神人各持金炉从天而降,如果有所召,他们就会说:二先生很快就会去的,我一定会继承他们的衣缦。我未几,就真的化为了仙了,只留下了三位弟子:馮惟良、陳寡言和徐靈府。

馮惟良字雲翼,是个修道的人,在衡嶽中宮修炼,与徐靈府和陳寡言为烟蘿友。他喜欢喝酒自娱。一段时间内,就得到田虛應的指导,并获得了三洞祕訣。在憲宗元和年间,他前往江表地区弘扬道教,对那些想要了解更深层次的事物的人非常感兴趣,有些甚至因为他的风度而感到愉悦常造请教外界的事宜。而桐栢觀自正一先生完葺之后荒废多年的地方,都由馮惟良重新整理并恢复其原貌,并且还建立了一些新的设施,如上清閤、降真堂、白雲亭等,以纪念正一先生,以及行走江表的地方所有人的功绩。当憲宗命令他回京时,他没有回去,而是选择在華林谷创立了一处名为栖瑤隱居的地方,每隔几个月才回到家里一次。一日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升到了天堂并化作仙气,这样就结束了他的生命,但只剩百分之二十几个人得到了他的秘密。此外还有应夷节、叶藏质等几个弟子,也得到了他的指点与帮助。不过最终只有左元泽一人能够完全理解并继承他的遗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