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世真仙体道通鑑卷之四十天地自然中的道家思想与哲学特点探究

薛季昌,河东人南岳总胜集云:汉州綿竹人也,家世皆以官显。季昌自幼不好荣,不食葷肉衣常布素,一日游青城,遂南如桃源,后遇正一先生司马承禎于南岳,被授三洞经籙。研真窮妙,勤久不懈,故高真屡降异香妙乐时闻于静室中。唐明皇召入禁掖,对道德谈极精微,上喜恩宠优异寻即还山,上命赋诗贈序曰:练师志慕玄门栖心南岳及登道录忽然来辞愿归旧山以守虚白不违雅志且重精修若遇至人神药时来城闕也。

诗曰:洞府修真客衡阳念旧居将成金闕要愿奉玉清书云路三天近松溪万籁虚犹宜传秘訣来徃候仙輿。

季昌曾撰《道德玄樞》,以总颐真妙注九真降圣观复华盖舊隱丹成,一日忽謂曰:“祝融峰今夕有天真之會,我被召当徃。”遂凌虚而去,不复返。后建凌虚宫。

田虛應者,为性樸拙吐露无忌諱。隋文帝开皇中侍亲於攸县,以喧究遷南岳躬耕紫蓋峰,以尽子职凡五十餘年母既去世乃遊五峰放志自適。唐高宗龙朔中州牧田侯於嶽觀構降真堂以居之田千乘赞以粉壁所授上清大洞祕法自正一先生傳薛季昌季昌傳虛應既承道要涉歷雲水為友善者惟蔣含洪而已。

時呂渭、楊馮皆使湖南甞就訪高論潭州旱祈之久不獲召虛應虛應髼髮弊衣至郡無言而雨自降又甞久雨不止郡守建壇於嶽觀亦默然岸幘而坐洎升壇即霽憲宗元和中東入天台不復出憲宗詔 不起有歐陽平者道學亦高甞兄事之一夕夢三神人各持金爐自天而降若有所召密謂人曰二先生不久去矣我必繼之未幾虛應果羽化蔣亦繼徃門達者三人栖瑤馮惟良香林陳寡言方瀛徐靈府。

馮惟良字雲翼修道衡嶽中宮與徐靈府陳寡言為煙蘿友香火之外瑟酒自娛久之一日就降真堂師田虛應授三洞祕訣唐憲宗元和中東入天台會稽廉訪使元稹聞其風而悅 之常造請方外事桐栢觀自正一先生完葺以來湮廢之久惟良乃再締構作上清閤、降真堂、白雲亭翛閑院復正一先生之迹以三洞之道行江表憲宗詔 不赴即華林谷創栖瑤隱居以止桃源金陵常翛然獨徃累月一歸忽一日命湯沐浴冠簡降庭若有所對召須臾陞階遂化年九十傳授僅百數唯得其要应夷節葉藏質沈觀外他無得其要。

陳寡言字大初越州暨陽人隱居玉霄峰號華林天台科法有闕遺者拾而補 之居常琴酒為貺每吟詠放情自任未嘗加飾其山居詩曰醉臥茅堂不閉關覺來開眼見青山松花落處宿猿在麋鹿群群林際還又曰照水冰如鑑掃雪玉為塵何須問今古便是上皇人寡言雖補闕科教但非躬行唯傳度劉介等一人劉介字處靜捨明經業即婺州蘭谿事靈瑞觀主吳守素為道士聞寡言名遂就華林請教奉几杖香火凡二十年盡寡言意武王則焚書滅印身死後魂魄附生草木樹石乃能悟到本性本質的佛教理念也就是說一切物質都是幻象都沒有實體真正的存在只是一種現象或狀態這個理念在中國哲學中的表達形式可能不同但是核心思想是相通的這種精神追求可以讓一個人的心智得到高度提升從而獲得超越物质世界的一種精神自由感受。在中国文化裡,这种对内心世界探索和精神追求的态度被称为“养性”或者“修身”,它与佛教中的禅定实践相似,是一种通过内省和冥想达到心灵净化和觉悟的过程。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灵旅程,它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存在,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