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季昌,河东人也,以山水为志,不好荣华。有一日,他游青城,遂南至桃源,后遇正一先生司马承禎于南岳,被授三洞经籙。他研道法精妙,勤学不懈,因此高真屡降,他的静室中常闻异香妙乐。唐明皇召他入禁中,问道德之事,他谈论极是精微,上喜悦而恩泽优厚。后又被召回山中。
田虛應者,齐国人也,为性朴拙,无忌讳。他隋文帝开皇年间侍亲于攸县,因喧嚣被调往南岳,以耕种紫蓋峰居住五十余年。当母去世,他便游四方放心自适。在唐高宗龙朔年间,被州牧田侯邀请构建降真堂居住,并由田千乘赞助粉壁。他所传的上清大洞秘法,是从正一先生传给薛季昌,再传给虛應的。
馮惟良者,又是道士,与徐灵府、陈寡言为烟蘿友。他修道于衡岳中宫,与田虛应相识,并受其授三洞秘訣。在唐憲宗元和年间东入天台会稽,被廉访使元稹听闻风声而悦之,便常造请方外事。馮惟良乃再次缠绕结构,将云路、三天近、松溪万籁虚等景观纳入其中,并作诗曰:“雲路三天近,松溪萬籁虛。”此外,还有诗十篇,现在存放在天台道元院。
陳寡言者,为越州暨阳人,也隐居玉霄峰,有号华林。他常以琴酒自娱,每吟詠放情自任,不曾加饰,其诗曰:“醉臥茅堂不閉關,覺來開眼見青山”、“照水冰如鑑”。他的门下有刘介者字处靜,即婺州兰谿主灵瑞观吳守素为师,从陈寡言得其道。
徐靈府者,为钱塘天目山人,也通儒学无意名利。他居于云盖峰虎头岩石室十余年,其门人建草堂,请他居住,但他未曾就舍,而后在石层上筑庐,一生与自然和解,最终化作仙气,在江表行走他的三洞之道。在唐武宗会昌初,被召入禁中,上请授法籙,对答说:“世之所重者髮膚”,“但可饮丹以代之”。
劉元靖者,为武昌人,也师从王道宗,被授正一籙。但当王 道宗告别时,只将图书遗留给刘元靖,而非其他弟子。此事发生在夜晚,当刘元靖改葬师父时,却发现棺材内只有衣衾,没有尸体,这才明白了师父得到了永恒的生命。此后刘元靖感悟到自己亦能达到这境界,便泛舟洞庭湖游历武陵,再次回到南嶽向 田良逸学习,最终选择在一个石穴旁建立自己的隐居地,在那里修炼出了超凡脱俗的本领。在唐敬宗宝曆初期,由於他的卓越表现,被召进思政殿问长生事宜,但由于他坚持少私寡欲、修身立世,所以未能完全得到君上的认可,最终被放逐回山。
叶藏质,又称含象,是处州松阳人的儿子,从安和观开始学艺,然后拜访馮惟良并受其教导。在玉霄峰选址创设了自己的道场——石门山居,每日誦读黄庭、大洞二经,对符术尤为精通。一旦有人求助于符咒,他便出面帮助解决问题,如婺州牧民遭遇邪物侵扰,都能通过叶藏质的一纸符咒来驱除邪气,使他们免受困扰。而且叶藏质还获得了一些神奇的能力,比如可以用符术治愈病痛或避免灾难,此举也让人们对他的能力印象深刻至极。最终因着一种预知力,一位官员请求帮忙解救患难的人们时,那位官员的心愿却因为误信叶藏质已逝世而无法达成,这件事情之后,就没有更多关于叶藏质的事情记载了。不过据说那位官员为了纪念这位恩人的善行,在百忙之间写下了一首祭文,用以寄托对这一段美好生活共同度过时光的心意,同时也是为了纪念那个既聪明又善良的人们共同见证过的一切美好瞬间,以及那些值得铭记的人生经历。这份祭文充满了哀愁与感慨,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些时代人物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于生活意义的追求。
应夷节,本名应凝,是汝南人的曾孙,因为家谱中的某个成员名字相同,所以改名换姓。应夷节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从小就显示出超群拔萃的才能,而且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思考和独特生活方式。当他成长起来之后,更是受到众多智者的赏识,他们认为应夷节拥有着比寻常普通人才更广阔更深远的地球视野,以及比一般知识分子更强烈更多样的精神追求。这一切都证明了这个家族对于文化教育及个人品格培养方面具有很高要求,这也是为什么该家族能够产生如此多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该家族还有很多其他成员,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独特的情况,但总体来说,他们都是非常关注个人精神追求与发展,同时也不忘社会责任与公益活动的事业心倾向性呢!
标签: 无欲则刚怎么理解 、 道法自然小说 、 道士朋友圈文案 、 做一个大道至简的女人 、 女人说无欲则刚什么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