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美术仿佛天然道观中神秘力量的化身穿梭于古代文化的缝隙之中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美术,正如天然道观中流传的神秘力量,穿梭于古代文化的深处。造像与壁画在这时代得以繁荣,其特点是对佛教造像风格和形式的借鉴。在形象上,道教神像不仅面部、服饰、手势及坐姿都带有佛教影子,有些甚至难以区分;在表现形式上,这一时期的道教造像也采用了圆拱龛、莲花座,以及舟形背光和头光,并且背景中常见飞天、夜叉等装饰。然而,与之不同的是,道教造像是着装为道袍戴冠,颔下有胡须,而手持麈尾,或双手相交置于胸前,或执符,还有一些题记中供养人自称为“道民”“道女”等。

据史料记载,最早现存的一次造像是北魏始光元年(424年)魏文朗敬建的小碑刻,这是一通半圆雕像,其中龙首圆拱龛,上有瑞禽和二飞天。龛内并坐有一位道士,一位佛陀。这个碑铭文中的供养人既信仰佛教,也信仰道教。这表明,在那个时代,不同宗派之间存在着交流与融合。

羽人飞仙形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高浮彩塑作品较少,如敦煌莫高窟第297窟中的羽人彩塑,是这一时期典型代表。这件作品高度生动,以褚红色晕染脸部及身体,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体现了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情况。

此外,在这段时间里,对老子的尊崇也日益增强,将其奉为最高神圣之身。而《穆天子传》将周穆王西巡昆仑会见西王母称穆王为东王公,这个称呼随后被引入到《后汉书·孔融传》,最终成为老君的一个别名。在现存的多处建筑和壁画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尊崇与描绘。

对于壁画而言,它们通常出现在寺院或石窟内,也有些则镶嵌在墓室墙上。这类壁画往往直接用白粉泥或土红底打稿,再勾勒线条较粗,用红绿蓝三色来表现山川树木等景色。此外,还有一些墓室中的壁画保存至今,如河北磁县大冢营村发掘出的东魏茹茹邻公主墓以及甘肃酒泉丁家闸墓,都展现出精湛的手法和生动的情节。

此期间还有一批文人与达官贵族,他们对释放人物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他们自己也善于绘制这些图案。比如曹不兴,他以画龙著名;荀勖善绘神仙人物;顾恺之虽然主要以肖像闻名,但他的作品涉及各个领域;陆探微则擅长肖像和释放人物,同时兼具蝉雀马匹房屋楼阁山水花草等多种技艺。而张僧繇,则以疏体法描绘人物,被后世誉为“张家样”,并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去,比如李意其、三清山葛洪第三子,以及众多其他能工巧匠们,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文化环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