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宗族。有很多人受着新的影响,片面地以为礼就是对阶层的固化,是限制自己思想自由发展的牢笼。客观地说,这不过是将礼在实行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人为的僵化,当成了是礼的本源和本质,是以偏概全的。
纵然我们现在一提到“礼”,人们往往会和儒家思想联系起来,至于道家的思想,则多与逍遥、自由等概念划等号。但道家是从来都不反对礼的,传承至今,道家甚至承载了中华文明之礼中的诸多优秀成分,譬如说朝拜、敬畏、修身等等。
既然已经时值腊月(腊月之“腊”,便是祭祀的意思,祭祀当然且必须要按照既定的礼节进行),那么我们就来说一说在祭祀这件充满了宗教仪式和氛围的事情中所表达出来的信仰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对祭祀的对象进行说明,其并非是按照某些说法而定义的虚空神明,而是中国传统中认为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天”或者“天道”,进而衍化成具有人格化神明。对神明的人类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力量崇拜,更是一种追求自然规律的一种方式——追求那被称作“道”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这个理想状态下,每个人都能达到自我实现,从而使整个社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即所谓的大同世界。
此时,我们也应该进一步看到,信仰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力量崇拜,而是在无法解释事物运行规则的时候,我们试图通过某种形式去理解它们,并且融入其中,以期获得生活需要。这其实就是寻找一种方法,使人类能够顺应宇宙大势,不违背自然规律,从而保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基于此,也就更加有必要去强调祭祀之行为所表现出的意义。在文化与文明程度相对不高古代时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将这些宗教禁忌内化到日常生活里,用来规范他们日常活动,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非常有效。而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升,我们逐渐增加了更多内容,如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内容,使得这些禁忌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也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此时,有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这样的高尚理想,我这样凡人怎么能够达到的?”谈论任何一种教化或习俗时,都不能忽略了人的基本存在性——作为生物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必然带来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必须做出一些具体行动以确保社会向前发展。但这种能力应该有限度,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同时要考虑到众生的利益和万物之间平衡发展这一点很重要。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吃完了一顿饭,就可以感到饱腹,那么只吃一点食物即可满足生理需要;如果他准备储备一些食物,那么这是他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同时也是考虑到了自己的未来需要。此刻,他正在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外部环境(即资源)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平衡。他还没有超越自己能力范围,也没有损害其他生命或环境,这样的行为符合我们的教化目标,即使他只是简单地活下去,还未触及真正成为更好的人阶段,但至少不会破坏周围环境,所以还是有积极作用的话语价值。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在讨论任何形式教学或习俗的时候,都不能忘记人类作为人的根本特质—-拥有肉体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需求。如果人们想要改变自己并改善世界,他们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来完成这一点。当人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就会发现,只有当他们的小小努力与整体宇宙的大设计相结合时,他们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这正是我国古代智者提倡的一个哲学原则:‘顺其自然’、“适者生存”。
标签: 什么叫无为 、 妙言至径什么意思 、 生活中怎么做到天人合一 、 道德经的神奇力量 、 国家为什么只承认孔子的78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