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这部传承千年的智慧之书,竟然在其悠久的历史中被发现并非原本。经过深入挖掘和研究,终于揭晓了它的完整版,为世人揭示了它真正的面貌。而这个过程,就像是《道德经》本身所倡导的一种哲学——抱朴守拙,与尘世的喧嚣保持一致。
这部著作,以“道德”为核心,涵盖了治国、养生、修身等众多领域,但其最核心的思想是以“道”为主旨,其余内容都围绕着展开。文章深奥而富有意义,一些章节虽然晦涩难懂,但总体而言,它包含了万象,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因此,被尊称为“万经之王”。
然而,我们现今流传下来的《道德经》,大部分并非老子原本,而是由王弼所著,其字数达到了5162个。这一点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所了解的《道德经》,是否已经与原初意图背离?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湖南长沙的一个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部分古代文献,其中就包括早已家喻户晓的《道德经》。但当专家们对这些出土文物进行整理复原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文本与现代通行版本存在着明显差异。
原来,《道德经》的第14章,在通行本中写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而在古书本中,却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这两句话看似无大碍,只是在“古”和“今”的位置上发生了改变。但这种微小变化,却导致理解上的巨大差距。在通行本中,“执古之道”,意味着把握过去以治理现在;而在古书本中,“执今之道”,则要求把握当前以驾驭当前,从根本上探寻宇宙初始,这便是认识“大”的规律。
那么,这里的“大”指的是什么?这是需要回溯到老子的生活时代去探索。在春秋时期,即东周前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候,当时三雄争霸礼乐混乱,无秩序可言,那么就需要之前秩序或礼乐来治理。因此,此处的大即指西周时期的礼乐秩序,也就是用以往周朝礼乐管理今日天下的意思。但这一点是否符合老子的思想呢?让我们再看看他与孔子的交谈。
孔子曾问关于礼的问题给老子,老子回答说:“你提到的那些东西,现在连骨头都烂掉,只剩下它们的话还留在耳朵里。”也就是说,你学习过的事情,不过是一些早已逝去的人讲述的事物,我们要活学活用,用过去来指导今天不能简单套用。此外,从周朝灭亡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那个时候利用以前礼乐已经不适应社会,所以这样的制度并不是很合适于当下的环境。而且春秋战乱不断,那时候并不适合使用旧有的制度来巩固国家。
最后,再回到那句不同的表述:“执今之 道”,则要求把握现在,用现在的手段驾驭现在的事物,从中探寻远古起源,这叫做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这正是老子的观点,用新的方法处理新出现的问题,不依赖于旧有的制度,因为这些旧有的制度尽管曾辉煌,但终究无法融入现代社会。如同白雪覆盖一片,如同绿意盎然生长出来一样,让一切变得新鲜和充满希望。
标签: 有品味女人的经典语录 、 修行的六个层次 、 道德经中最经典的一句话 、 女的当道士有什么禁忌 、 做人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