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孝顺父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话题。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出于报恩的心理;也有人觉得,是自发于内心的爱。但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相同的孝顺行为和表现,它们背后却隐藏着不同的境界。庄子给出了四种不同的孝顺境界,让我们来看看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
《庄子-天运》中提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这四句话分别代表了敬、爱、忘、使四种不同层次的“内心”,由浅入深,从低到高。
第一种最基本的是“敬”,也就是对父母保持一定程度的尊重和遵守社会规范中的所谓“义务”。这只是最基础的一层,不足为奇,也不值得赞扬。而真正有意义的是第二层——“爱”。
所谓“爱”的方式,是指你的行为不是出于完成某些义务,而是源自对父母真实的情感。你会因为想让他们快乐而去做事,就像你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自然而然地去做。即便没有任何人看到或认可,你仍旧会继续,因为这是你内心深处的愿望。这才是真正自发且有价值的行动。
第三个阶段叫做“忘”。这里并非字面意思,而是在于你的这些行为,并不期待回报,不需要外界认可或奖赏,只是一直自然地在进行。就像吃饭睡觉这样的日常活动,没有特别记忆,因为它们对于未来没有实际影响,所以不会留在记忆里。如果你的付出完全基于这样一种情感,那么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
最后一个阶段,“使”,意味着不仅仅是不追求回报,而且还要让其他人也不再关注这些事情,即使他们可能曾经如此关注过。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让那些原本可能感到好意或担忧的人们,都能忽略掉你的善举,只剩下一份平静与安宁。这才是最高级别的宗教体验,达到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和他人的理解之上的状态。
清明节将至,我们往常习惯性的祭拜先辈,但由于疫情只能通过网络进行,这似乎有些遗憾。不过,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在心里建立起对家人的那份纯粹的情感,而不是单纯依赖形式化的手续。一旦内心充满了这种意识,那么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实体世界中,都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祭奠——即那种深刻而持久的情感连接,与形式主义相比更为重要。
标签: 道家自学入门零基础 、 怎么学道术 、 关于自渡的禅意句子 、 无欲则刚的人怎么对付 、 如何学道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