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风潮中,德道经与论德成为探讨时期选择的一个重要议题。王志成和朱文信,以深邃的视角,将这一主题融入到人物的生活之中,他们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概念——时间之箭。这一理念由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爵士于1927年提出,它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特性:一种不可逆转、线性的流逝,它如同离弦之箭,仅指向未来。
这种时间观在一定程度上与德国教思想家卡尔·洛维特关于两种历史观的一种相似,即教线性的救赎史观。在洛维特看来,这是一种乐观、令人振奋的历史趋势,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简单。随着人类精神领域内全球意识、生态意识、对话意识等现象的出现,我们已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些精神现象源自我们这个时代特殊性,可以归结为全球化和科技渗透两个方面。
在理解和应对这新兴问题时,我们注意到三种代表性观念。一是汉斯·昆将库恩“范式转换”的概念运用到了文化和宗教领域;二是卡曾思提出的“第二轴心时代”;三是斯维德勒关于进入“全球对话的时代”的呼吁。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斯宾格勒就预言了文明的衰落,而阿·汤因比则比较了二十一种文明,并总结出挑战与应激模式。他悲观看待西方文明未来的命运。而塞缪尔·亨廷顿预言了文化冲突,他认为这是处理文明相遇尤其是宗教相遇难题所面临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许多哲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如保罗·尼特、约翰·希克、约翰·科布等人。潘尼卡认为通过跨文化对话可以解决宗教间的问题,而他自己也写了一部《对话经》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理解。
安伦则提供了一本名为《理性信仰之道》的书籍,在其中他阐述了宗教共同体这一概念。他认为宗教应该从被动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社会危机解决过程中的角色,并且要基于理性信仰,不仅仅依赖于传统或迷信。他的目标是在确立一种能够促进社会正义、道德以及和平发展的人类精神世界中,让宗教发挥积极作用。此外,他还强调了人类科技知识高速发展及全球化加快过程使得各宗教信仰必须开放接受科学与理性的检验,以及迎接未来即将到来的“理性认识”的时代。
标签: 无欲则刚的女人 、 什么叫做无不为 、 道德经拼音版 、 跟大道至简类似的古语 、 看易经和道德经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