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深入研究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并提出“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我在《文史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并于1984年将相关论文集结出版,名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虽然这个提法一度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真正认同并使用这个术语的人并不多。
与此同时,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便是黄老之学的探索。随后有吴光、丁原明等学者分别出版了关于黄老之学的著作,如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这些著作都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展开,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此外,还有胡家聪、白奚以及陈丽桂等人对战国时期黄老思想进行了更深入地探讨。
我所提及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实际上,“黄老”这一概念在文献中具有坚实基础。在 《史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申不害、韩非等人都承认自己学习或归根于黃 老。而慎到、田骈、接子和环渊也都被认为是学习过黃 老的一些智慧。这一系列描述不仅体现了他们对黃 老思想的大力肯定,而且也反映出他們對於古代智者的尊敬與學習態度。
随着对 黄帝传说 的不断发展,从战国晚期开始,便出现了一批以 黄帝 为书名的事物,《汉书·艺文志》中就记录有二十七种类似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兵事阴阳五种、《五行类三种、《神仙类四种、《医经经方各二种,以及天文历谱杂占房中阴阳小说各一种。这些作品大多数属于 道教思维领域,是由当时一些 道教人物创作而成,其内容与 《庄子》的基本思想相近,有点像是在延续和发扬先前的智慧。
无疑,通过这种方式,将 黄帝 与其各种思想相结合,不仅增强了 道教 的辩证能力,也反映出了其包容性的一面。此外,由于它能够吸收其他宗教信仰中的精髓,使得它能够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包含众多不同元素但又保持核心精神特征的一个系统化宗教体系。
因此,用 “秦汉新道家”、“魏晋新道家”,甚至唐宋以后称为 “新道家”,来形容 道家的进步,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其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能体现出它对于其他文化影响力的接受态度,这正是我们所说的 “新的”。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 女人无欲则刚的人是什么心态 、 好看的玄学类小说 、 道德经无为是什么意思 、 出道弟子开天眼的过程 、 修行不愿透露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