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探秘无欲则刚的天然道观文化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深入研究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并提出“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我在《文史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并于1984年将相关论文集结出版成书——《秦汉新道家略论稿》,这本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尽管“秦汉新道家”这一术语一度引起学界广泛的讨论,但真正认同并使用这个术语的人并不多。

与此同时,黄老之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我所著有《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以及丁原明的专著《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这些作品主要探讨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并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胡家聪、白奚等人也对稷下争鸣与战国时期的黄老新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而陈丽桂则早已注意到了我提出的“秦汉新道家的概念”。

所谓“秦汉新道家”,其关系与黄老之学是非常明确且紧密的。其中,“黄老”一词,在文献中有着丰富的地位,它不仅出现在申不害、韩非等人的言行中,而且还有慎到、田骈、接子等人都曾学习过 黄帝及 老子的思想。此外,盖公和陈平也都是以学习 黄帝及 老子的经典而闻名。

随着关于 黄帝 的传说越来越流行,从战国晚期开始,就出现了大量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说,这些文学作品大多可以归类为 道家的杂端内容,如兵阴阳五种,神仙类四种,以及医经、经方各二种。这些文学作品主要由 道家人物创作,以模仿 《 老子》的基本思想而成。这意味着,在那段时间内,与 《 老子》的核心思想相似的一系列文献被创作出来。

近些年的简帛材料发现增加了解释历史上的更多文献,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 黄老之学 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无疑可以断言,作为一种特别重要且具有包容性的宗教运动,其实质就是以 《 老子》的智慧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理念和实践,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竞争儒家的知识领域时,当权者如张良、陈平、高祖刘邦以及窦太后信仰并实施基于黃帝與 老子的理念,这导致西漢初年的政治环境充满了對黃學(黃圖)的推崇,同时产生了一部代表性强的大型著作—— 《 淮南子》。

因此,不难看出,“黃學”、“玄學”或稱為 “黃學派”,這些術語都会被使用。而因為它們擁有一種巨大的包容性,所以能夠持續發展並展現出它們獨特的情感內涵,即使是魏晋時期被称为 “玄學”的,也就成了一个新的阶段,被认为是在继续之前各种形式的一步进化过程之一。而再往後,一旦达到唐宋時期,這個進程又將繼續進行,並會產生更新的變化。但無論如何,這一切都反映出了中國文化中一種卓越於其他文化領域中的特點:即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它們總是能夠創造出一個既保持傳統,又能夠適應時代變化的全面的精神體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