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诗句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探秘天然道观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深入研究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并提出“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我在《文史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并于1984年将相关论文集结出版,名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虽然这个提法一度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实际上有识之士对其赞同程度并不高。而与此同时,关于黄老之学的研究也逐渐展开,不仅有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而且还有胡家聪、白奚等人的著作,他们都试图从战国时期探索这股思想流动,包括了秦汉时期所谓的“黄老道家”。陈丽桂更是早在1991年就曾尝试探讨这一主题,她注意到了我的工作。在我看来,“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因为后者也是我提及或考虑过的一个重要方面。“黄老”一词,在文献中留下了深厚印记,如申不害、韩非、慎到等人皆以此作为其学术根基。此外,《史记》中也有多处提及,“本于黄老”,甚至有些书籍冠以此名字,如盖公善治黄老言,陈平本好黄帝、 老子的术等。这些描述都指向一种核心思想,即清静无为,这正是道家的精髓。

随着对 黄帝传说 的不断丰富,从战国晚期开始,一系列以他命名的书籍相继出现,其中包括兵阴阳五种、医经二种等。这类书籍大多属于杂而多端的道家,与后来的儒家的争鸣有关。当权者如张良、陈平信仰这种思想,将其运用至实践中,使得它在西汉初年的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至Han武帝时代,有著名作品如 《淮南子》,集合了大量关于如何通过行使皇权来实现个人理想化社会秩序的一般建议。

由此可见,无疑会有人使用诸如 “黃老學”、“黃老新學”以及 “黃老道家”的称呼,以反映该领域内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派别。此外,还有先秦时期被称作楚德、大泽乡派;战国时期则有齐宣王所主导的大泽乡派;郑庄公则被认为创立了郑德;而魏晋时期,则有玄学派,而唐宋则表现出三教合一的情况。

总结来说,用“ Qin Han New Daojia”, " Wei Jin New Daojia" 以及 Tang Song 以后的 "New Daojia" 来形容和解释Daoism 的发展,比起其他名称更加系统且能准确体现出Daoism 的演变性质,同时也能够反映出Daoism 对其他文化观念进行吸收融合包容性的特点。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理解与实践的一次更新与创新,是我们学习古代智慧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