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方能无所不为浙江宗教界在抗日战争中的沉浮与坚守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8年抗战的艰辛历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奋勇战斗,为取得胜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这段历史时期,浙江宗教界同全国人民一道,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日,本报记者追寻往事,缅怀英烈,走进那些留有抗战印迹的寺院道观,展现尘封的历史画卷。"在抗日战争时期,浙江佛教界抗日救国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数宁波奉化雪窦寺的太虚大和尚和天童寺的圆瑛大和尚。”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的杨福茂教授告诉记者。

1937年“七七事变”后,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即由庐山发出“铣”电,呼吁国内外佛同赴国难,对国家或东亚或全球大难临头表示慈悲:“一、恳切修持佛法,以祈祷侵略国止息凶暴;二、于政府统一指挥之下准备奋勇护国;三、练习后防工作,如救护伤兵、收容难民掩埋死亡灌输民众防空防毒等战时常识诸项。各各随宜尽力为要!”太虚法师奔走呼告,无论是在组织“佛教青年护国团”,积极参加救护宣传以至地下斗争还是书写诗文散文,他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应这个时代需要。

1937年春,当冯玉祥将军到溪口时,为太虚大和尚书写了“太虚大和尚抗日救国”。他因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被授予宗教领袖胜利勋章。而圆瑛法师则深入前线组织僧侣救护队,不畏牺牲地抢救受伤战士并掩埋尸体,在上海沦陷后,他主持成立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第一京沪僧侣救护队,并亲任总队长,这些行动使得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成为爱国高僧的一员,其精神影响着中国近百年的佛教界。

从杭州玉皇山福星观到温州紫霄观,从禅源寺到金仙寺海鹤庵五磊寺洞山寺吉祥寺,每一个地方都见证了浙江宗教界人士们对民族独立自由宝贵贡献,他们不仅仅是静坐于殿堂之中的修行人,更是身先士卒于沙场之上的战斗者。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比起维系国家安全更重要的事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力量,将爱心投向最需要帮助的地方,用智慧点亮最昏暗的地带,用生命换取每一次人类对自由生活渴望的心跳。

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过去,但它们提醒我们,无论未来如何变化,无论面临何种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那份坚定的信念,那份无私的情感,那份永不言弃的心灵,让我们的行为成为这片土地上最美好的风景,让我们的存在成为每个人的希望之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