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端午节的少数民族风俗人情

在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中,端午节不仅保留了中原传统的习俗,还融入了当地土人的文化特色,如作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这些独特的习俗共同构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端午节庆祝活动。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是阴历中的一个重要日子。古代“五”与“午”通用,因此称之为“端五”。然而,在赣南客家人的口头语中,这一天被称为五月节。在这一天,出阁女儿都会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礼物,回娘家的看望父母。此外,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以及年过节的时候,赣南客家人都会前往祭祀土地神,因为他们认为土地神是自己的保护神。在端午这天,他们也会向土地神祈求全家的安好、生产丰收以及其他。

现在许多人已经简化了这一仪式,只是在自家门口点上三枝香以用祭祀,或在庆祝餐桌上多添几双碗筷和椅子,以示先人们在一起同过节日,并寄望于先人的保佑,这体现出了客家人对祖先崇拜的深厚感情。

除了这些习俗,还有更多关于艾饭制作的一些细节。在每年的端午前夕,家庭成员们都会从野外采集各种用于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艾饭。常用的青草药包括艾草、麻叶、鸡矢藤等。通过煮熟这些植物,然后拌入浸透过的大米中,用碓舂成米团,再加入红糖拌匀后蒸熟,即可享用这种特殊的饮食。这项习俗源于农历五月时期,由于气候潮湿多变,是瘴疠流行季节,而这些草药具有去湿热、除百毒等治病功能,所以作为一种预防措施而形成。

此外,在这个季节还有一句老话:“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箱。”意思是吃过端午粽子的后续,便能御寒衣服收入箱里。而由于这时期正值春夏交界,将变得越来越热,加上粽子与端午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使得粽子成为了一道美味佳肴,它既是一种艺术品,又是一种文化积淀最丰富的地方特色食品。在制法方面,可以包裹泡好的粽叶包裹浸透糯米后蒸熟或加馅心增加趣味性。此处讲究者则夹入各种可口馅心,使其更具吸引力。此乃中国历史上的典型美食,不仅色香味形各具特色,而且还有清热降火作用,无疑是一道时令佳品。

另外,有关雄黄酒的问题,其实并不推荐饮用,因为它含有砷元素,对身体极为有害。不过,在过去,一些地方仍旧使用雄黄酒驱虫避疫,但随着科学进步,现在已知晓其毒性,不再采用。但一些地区的人们依然坚持将菖蒲悬挂于门楣及室内,以避邪去病并净化空气。这背后的故事源远流长,从《荆楚岁时记》所载,“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古老而深远的情感联系至今仍被继续传承下去的事迹。而且在某些地方还有悬挂葛藤这样做法,那也是为了驱邪避灾,同时也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关联,因为据说他曾经因见识到了一个妇女带着侄儿牵着小孩走路而下令军队不得杀害穷苦百姓,并告诫妇人如果挂葛藤于门,就能避免不测,因此这种行为便成为了一种信仰传统的一部分。

最后,有关符贴问题,每逢农历五月初五,都要写符贴门楣或墙壁。所谓“月时符”,指的是白昼书写之符,上面画八卦或神像,并书写如“勒令”字样,此类字样旨在消除鼠蚁蚊虫等害虫。这一做法基于道教张天师祭祀宗教信仰,其中张天师被视作守护者,对抗恶势力,最终达到驱散一切不利因素,从而保持家庭安全平稳。而且花草水澡洗身,也是一个重要环节,被认为能够消除百病,这场洗澡通常由男主人负责采集适合材料进行熬制,然后每个人都可以享受一次这样的治疗过程,为健康打下基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