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中,端午节不仅保留了中原传统,还融入了本地土人的习惯,如作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这些独特的习俗共同构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端午节庆祝方式。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是阴历初一和十五以及逢年过节时祭祀土地神的一天。土地神是客家人的保护神,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摆上猪头、鸡、鱼(均为熟品)以及3饭、3双筷、3怀酒,点燃香烛席地而跪,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和丰收。在一些家庭中,现在已经简化为在自家门口点上三枝香,以此来祭祀。
除了这些仪式外,许多家庭还会在餐桌上多添几双碗筷和椅子,以示先人同过节日,并寄望于他们的保佑。这体现了客家的崇拜祖先观念。
在端午这天,有一种特殊的饮食习俗,那就是制作艾饭。人们会采集各种青草药,如艾草、麻叶等,用它们煮熟后拌在糯米中制成块蒸熟。这一做法源于古代农历五月被认为是一个恶月,因为当时容易患病,而这些草药有去湿热除百毒之效,因此成为了一种防病的饮食习俗。
还有一个著名的话语:“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箱”,意思是在吃完端午粽子的那天,你可以收起冬季穿着好的衣服,这意味着夏季到了,将变得更热。而粽子作为这一时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起源于北方人口向南迁移及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向南移动所导致的地理环境变化。现在,在赣南地区制作粽子的方法是用泡湿的粽子叶包裹浸透糯米,而非北方常见的手工编织形式。此外,不少家庭还喜欢夹入各种可口馅心,使得这道美味食品既有独特色彩,又富含营养价值。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古老的习俗如使用雄黄酒已不再普遍实践,但仍有一些地方依旧保持这样的风俗,即使知道雄黄可能有毒,但仍然相信其驱虫避邪之效。在一些地方,还存在悬挂葛藤以避邪这一传统,这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关的一个故事相联系,其中讲述了一个妇女为了保护她的侄儿免遭流寇掳走而背负小孩,从而赢得了黄巢赏识并获得安全保证。因此,每逢端午佳期,都有人们挂葛藤以纪念这一事件,同时也希望能得到保护。
最后,在这个日子里,还有一项重要仪式,那就是写符贴门。这是一种道教符咒形式,用以避开“五毒”——即鼠蚁蚊虫等害虫。此外,对于仲夏期间易生瘴气的人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净化空气驱散疾病之举。而且,由于仲夏时分正值植物生长旺盛,此类植物对健康具有益处,因此插植艾草菖蒲也被视为一种预防措施之一。
标签: 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 普通人怎么学道术 、 做则必成 、 关于《道德经》的感悟 、 什么是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