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反复提及佩茱萸簪菊花冬至日期的传统意义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中,佩戴茱萸和菊花是两大亮点。茱萸被称为“辟邪翁”,而菊花则是“延寿客”。茱萸不仅是一种可用于中药的果实,它还是一种常绿乔木,其叶子可以治疗霍乱,而根部具有杀虫效果。古人认为佩戴茱萸能驱邪避灾,这一习俗在唐代非常流行,不仅妇女和儿童会佩戴,还有男子也会这样做。

除了佩戴茱萸,人们还喜欢头上簪着菊花,这一风俗自唐代就已经存在,并且历经多个朝代都有所盛行。在清代,北京地区的人们会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此来消除凶兆并招来吉祥。

宋代时期,还有一种风俗,就是将彩缯剪成茱萸或菊花形状,然后相互赠送以便佩带。这与端午节中的雄黄和菖蒲一样,都有防虫、驱蛀的作用,因为过了重阳节,即十月小阳春开始,天气逐渐变暖,但秋季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易发霉且容易生虫,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护衣物。

然而,从宋元之后起,佩戴茱萸这一习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原因可能与重阳节文化上的转变有关。在早期,对于民众来说,最重要的是避邪消灾,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开始更加关注长生延寿,因此“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超过了“避邪翁”(茱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