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婚俗拜炉火的传统与筷子婚礼的意义

蒙古族婚俗:拜炉火与筷子舞的传统意义

蒙古族婚俗中,筷子舞是一种流行于蒙古包的喜庆活动。在新郎、新娘和参加者手持一束筷子的节奏下,他们敲打肩、手、腰、脚,边打边舞,有时旋转,有时下蹲。两肩和腰随之扭动,形成了明快而优美的节拍,这不仅增添了婚礼的喜庆氛围,也是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北方农村,还有一种风俗,即在新婚之夜闹洞房时,将筷子从窗外向新房里扔,以示吉祥如意,希望能够生育健康的孩子。

订婚送礼方面,蒙古小伙子如果看上了某位姑娘,在订婚前会托媒人带着象征和谐、甜蜜、旺盛白糖、茶叶或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装好进行撮合。如果女方收下,则可以开始谈论结婚事宜。男方父母及本人需要带着哈达(一种类似毛毯的小布条)、奶酒和糖块等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多次才能确定订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需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喝掉,则此事便定下来。当接近结婚日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大礼,一般是煮整羊、一些酒、茶以及哈达。女家热情招待,并祝福双方口头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在迎亲仪式上,如果新郎被邀请到新娘家,他可能会经历一个考验,即掰羊脖子的测试。在宴席上,由陪娘们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然后请新郎尝试从中间掰断。这通常是一个戏剧性场景,因为陪娘们早已将一根红柳棍或铁棍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如果新郎识破他们的话,他就会轻易地取出柳棍或铁棍并将羊脖掰断;但如果他不知道其中奥秘,那么他会费尽力气,最终弄得满头大汗,被讥笑为像狗咬乌龟一样,又急又羞愧。

青海是蒙古族的一个世居少数民族,从13世纪20年代进入该地区。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该省共有88829名 蒙古族居民,他们占全省总人口1.71%,主要分布在海西州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乌兰县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州祁连县海晏县门源县西宁市部分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有海西蒙 古族藏族自治州河南蒙 古族自治县。此外,他们使用的是“胡图木”(即同内モンゴル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使用相同文字)作为书写工具,并且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同时也有农业生产者居住在土木结构房屋中,其服饰特色既不同于藏族又有别于内 蒙 古 的特点,其中包括长皮袍夹袍羔皮长袍以绸缎或平绒做面镶水獭皮边或彩色氆氇镶边均系丝绸腰带饮茯茶也是生活习惯之一。此外他们善歌善舞豪爽好客喜摔跤信仰佛教崇奉藏传佛教格鲁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