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反复佩茱萸与簪菊花

重阳节,一个充满了传统习俗的日子,其中就有着佩茱萸和簪菊花的风俗。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不仅会选择茱萸作为他们的饰品,而且还会将菊花带在身边。茱萸被称为“辟邪翁”,而菊花则是“延寿客”。这两种植物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茱萸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果实,它们能够用作中药,有助于治疗多种疾病。吴地(现在江苏和浙江一带)生产的茱萸质量最好,因此也被称为吴茱萄或艾子。这是一种常绿的小乔木,其叶呈羽状复叶,有时开绿白色的小花,最终结成类似椒子的果实。在秋天,这些果实成熟后变成了紫红色,具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此外,茱萸叶也能治霍乱,而根部则具有一定的杀虫作用。

《本草纲目》指出它具有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驱寒除毒。而古人认为佩戴这样的装饰物品能够避邪去灾。在唐代,这个习惯非常流行,并且人们相信在这个特别的一天插上茱萸能够避免灾难;或者将其编织成香袋挂在身上,或直接插入头发之中,就形成了所谓的“茱萼囊”。

除了佩戴这些装饰品之外,人们还喜欢头顶上缀以菊花,从唐代起便有此风俗。每个时代,都有人继续这一传统,将其应用于不同的方式。清代时期,在北京地区,当地人会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此来除掉凶恶并招来吉祥。而宋代的人们,则通过剪裁彩缎制成形状相似的装饰物,用以赠送给他人。

重阳节中的这种习俗与端午节中的雄黄和端午节中的青蒿相比,也是为了防止虫害。但由于过了这个节日,即使到了十月份,也仍然有些许暖意,因为那时候天气转暖;而之前几周内,由于雨水较多及秋高炎热衣物容易生霉,所以需要防范虫害。此时正值桂花盛开,因此又被称为“桂花蒸”,这是为什么人们要防范虫害的一个原因。而由于它含有一定程度的小毒,但同时具备驱逐昆虫能力,所以这种做法得以流传下来。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在宋元之后,这些习俗开始淡出民间生活。这可能与重阳节文化中对未来的期待增加有关,不仅关注当下的安全,还渴望长生久视,所以最后,“延寿客”(即菊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避邪翁”(即茱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