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端午节包汤圆风俗人情景色

赣南客家端午节的包汤圆风俗人情景色

在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的生活中,端午节不仅保留了中原传统的习俗,还融入了本地土人的独特文化,如作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这些习俗共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端午节庆祝活动。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是阴历中的重要日子。在这个时刻,每个家庭都要准备好粽子和其他食品,以及礼物,挑上回娘家的闺女们。这一习惯源自客家人的传统,表达着对亲情和家庭的深厚感情。除了回娘家的举动,赣南客家人还会前往祭祀土地神,因为在他们看来土地神是保护神。在祭祀仪式中,他们会摆上猪头、鸡、鱼(均为熟食)、3饭、3双筷子以及3怀酒,并点燃香烛,以求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和生产丰收。

现在许多人简化了这一仪式,只是在自家门口点上三枝香以用祭祀,或在庆祝端午节的餐桌上多添几双碗筷和椅子,以示先人与自己一起同过节日,以寄望先人的保佑,这体现了客家人崇拜祖先的观念。

此外,在端午节这天,还有其他一些特色习俗。例如,有作艾饭的习惯。每逢过端午前夕,大家都会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艾饭。这一饮食习俗起源于农历五月,是一个恶月,当时容易得病,因此人们通过吃这种含有去湿热功能的小米团来预防疾病。此外,这些草药也被认为可以驱邪避难。

在端午节期间,还有一句流行谚语:“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箱”,意思是吃过粽子的家庭,不久之后就能收到冬季穿戴的大衣。这种说法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粽子的喜爱,同时也说明了它们作为一种美味佳肴的地位。

然而,与其它地区相比,赣南地区的人们更加重视使用菖蒲雄黄酒进行驱虫避疫。在古代,《荆楚岁时记》就提到了“五月称恶月”,而《抱朴子》则指出雄黄酒可以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等。而且由于气候潮湿多瘴气,所以古时候的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雄黄酒进行驱虫防疫。此外,由于科学进步后人们了解到雄黄有毒性,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喝,但仍然有一些地方依旧用艾条蘸着雄黄酒往地上洒,用来杀菌驱虫。

还有悬挂葛藤的一项传统活动,其实并非所有的地方都如此,而是一种特殊的情形。当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进入闽粤赣地区,一位妇女背着侄儿牵着小孩路遇他,被问及原因,她回答说她担心因为年长者被误抓,小孩子则被保护。她随后得到释放,并被告知如果门楣挂葛藤,就可避免灾难,从而产生了一项新的传统,即每逢端午便将葛藤悬挂于门楣之处,以纪念那位贤惠妇女及其所得到的保护。

最后,在这一天,每户都会写符贴于门或墙壁,其中包括“勒令”二字以及“破官非口舌”、“鼠蚁蚊虫一切尽消除”的字样,这些都是为了避免五种害虫侵扰。此外,有洗花草浴的习俗,即男女老幼一起洗药水澡,以期百病消除。这样的洁身自好的行为,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而这个过程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敬畏之情展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