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中,过端午节时,他们既保留了中原传统的端午节风俗,又融入了赣南本地土人的习惯,如作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因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端午节习俗。阴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起初,每月的初五,都可称“端午”。如《太平御览》载:“仲夏端五。端,初也”古代“五”与“午”通用,故称“端五”。
赣南客家人则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按照客家惯例,出阁的闺女这天都要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以及逢年过节,赣南客家人都要前往祭祀土地神,因为“土地神是客家人的保护神”,在端午節这天也不例外。祭土地神时摆上猪头、鸡、鱼(均是熟的)以及3饭、3双筷、3怀酒,点燃香烛席地而跪,祈祷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产丰收以及其他。
现在许多赣南客家人简化了这一仪式,在自家门口点上三枝香以用祭祀,或在庆祝端午節的餐桌上,加多几双碗筷和椅子,以示先人在和自己一起同过節日,以寄望先人的保佑,这充分体现客家的崇拜祖先观念。
此外,还有作艾饭的习俗。在過端五月前夕,每个家庭都会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艾饭。常用的青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高山菜、小麦叶等。制作方法是将需要的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过的大米或糯米中,用碓舂成米团添进红糖拌匀制成块蒸熟即成。这项饮食习俗源于农历五月,即恶月,是因为农历五月被认为是一个容易患病的时候,而这些青草药几乎都具有去湿热除百毒治病功能,而且这个时候它们又易于生长,所以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这样一套饮食习俗。
据说,“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箱”,意思是:吃完粽子的那天,就可以收到冬季穿戴的一整套衣服。而且粽子文化起源于北方,将北黍转运至江湖,因此它定型伊始就是北黍 南糯,是中国历史上的典型艺术品也是文化积淀最丰富的地方特色美食。
还有悬挂葛藤作为驱邪避灾的手段,在很多地方都是一个重要活动。在民间传说中,有关黄巢起义领袖黄巢与妇女背侄牵儿故事,被解释为为什么应该悬挂葛藤以避免不幸。在这个过程中,也提到了关于雄黄酒及其使用方式,但由于其毒性问题,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使用这种方法来驱虫或防疫。但仍然有一些地区的人们会用艾条蘸着雄黄酒往地上洒,用来杀菌驱虫。
此外,还有写符贴于门的一种信仰活动,其中包含道教符咒形式,以避邪去病及驱蚊蝇虫蚁之用。此类信仰活动也是通过宗教仪式进行,并结合当地特有的风水文化,以及对自然界变化认识,与国庆节所表达的情感相同,那就是希望一切顺利,不受害虫侵扰,同时也是一种对过去岁月记忆追溯的心情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两大传统文明之间相互影响交融的情况,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多元共生的画面。在这样的画面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还是在世界各个角落,这份共同的情感纽带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并理解我们的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并将其精神传承下去,使之成为我们心灵深处永恒不变的声音之一。这正如那些经久不衰的小曲调,它们能够唤醒人们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心灵,让每一次回味都仿佛置身当年,那份纯真无瑕的地球气息依旧清晰可闻,让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点头赞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文明——它跨越千年的时间,却依然拥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证明我们的根基深厚,更能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标签: 道教供奉的神像有哪些 、 关于道教文案 、 都有哪些学说 、 修行昵称 、 人生是一场修行的感悟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