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元宵节圆满生活的象征意义探秘

昆山元宵节:探秘圆满生活的象征意义

旧历的“年”从农历腊月廿四夜“送灶”开始,一直延伸至新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即元宵节)结束,乃是世界上时间跨度最长的节日,而元宵节又把“年”的气氛推向一个最高潮。元宵节重在一个“闹”字,是中国的“狂欢节”。《昆新两县合志》:“上元,鸣金达旦,曰闹元宵。”这段时光被民间称为灯会,所以也叫做“灯节”。《昆新两县合志》:“上元,挂点灶灯,凡三夜。”至正月十八收灯。

在这特别之夜,昆山街头闪耀着如繁星般璀璨的灯火,不仅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荡湖船,还有江南丝竹在大街小巷中回响,小孩子们拖着兔子灯和提着鸟兽灯,在街道上奔跑嬉戏,一整晚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城隍庙看灯则是昆山独特的一项习俗。在那里,有一盏名为大珠灯的大型琉璃灯,它平时吊挂于大殿梁下,每到此夜放下来,让群众近距离观赏,这种习俗深受居民喜爱。

清代时期,小孩子们还扮演戏文角色的角色追逐纸团团转,这就是现在仍能见到的走马灯。而据老一辈人回忆,那时候城区南街上的木匠公所成员擅长舞龙,他们技艺超群,即便翻身舞动也不让蜡烛熄灭,被人们尊称为老龙。

《昆新两县合志》记载了各乡社庙设桥塔和明亮的八层八角形电箱,每个角落都悬挂彩色八盏相互照映成六十四盏共呈现出塔状景致,从初九一直持续到十五日。这就形成了虹桥和太平桥上的塔影,如同远处的小岛一般吸引目光。

此外还有妇女们在正月初九至十五之间进行走三桥这一习俗,以消病防灾、逢凶化吉。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个活动不再限于只在那几天进行,而是在各种庆典活动中广泛出现,比如婚礼、生日等等,并且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此外,还有一首流行民谣描述了其意义:

"元宵夜走三桥,上桥走走,

万病无有;

小囡走三桥,

聪明读书好;

小伙走三桥,

事业步步高;

姑娘走三桥,

青春更苗条;

老人walk 三bridge,

童颜永不老。"

另外,在巴城寺内,有传统习俗云集烧香祈求丰年占卜吉凶。此外,与吃甜食相关联的是吃白糖圆子——不是今天宁波汤圆,而还有馄饨作为一种美食。此外,在一些乡镇,如张浦千燈淀山湖以及某些地区,将米粉加以调味品制作成美味羹——扬糊涂(又称扬粉粥)。

最后,要提及的是打问答游戏,即打灯谜,它与春联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对传统文化遗产不断传承与发展的情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