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居有哪些独特之处?印尼华侨赖华声家族,寒门出三俊杰,商政文化界闪耀荣光!
儒林第主座
儒林第门楼(左侧为书斋门)
《茂春公像赞》原件
井边的“石脚桶”和石秤砣
赖连三先生像
带暗锁的行李箱
赖连三著的《香港纪略》
赖华栋1922年八二风灾后来到汕头灾区,在存心善堂与众人合影
航拍赖厝老围寨(正前方老宅为儒林第)
“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是众多华侨先辈下南洋时的真实写照。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在商界闯出一番天地,发家致富。在这些潮汕的华侨巨富中,涌现出一些才高八斗的文化名流,如陈慈黉的弟弟陈慈云成为岭东名士,编辑出版了《绣诗楼丛书》36种;高学能、高绳芝父子均为举人,高绳芝的弟弟高伯雨则成为香港著名学者。
近日笔者走访金平区鮀莲街道赖厝社区两处侨宅,就了解到这样一个典型的华侨家族——赖氏家族几代人从无可奈何去过番,再历经奋斗,最终在商界、文化界以及政界均出人头地。寒门出贵子,“一门三杰”在当地传为佳话。
稍有积蓄,便回乡为父母建安身之所
在这个破落的小村庄,有一片被称作“狮脚”的地方。一片破败不堪,但这里曾经是一座豪宅的大院。我们穿过这片荒芜的小径,从老家的祖屋开始探索。
我们从如意门进入大院,从坐西向东的大厅进步入外阳埕。这是一个宽敞而又宁静的地方,大厅的一面墙上镌刻着“福”、“禄”两个九叠篆字,这是家里的尊长留下的遗产。大厅旁边有一间小客厅,是接待来往人员的地方,也可以作为白事或寿礼的地方。
沿着外阳埕,我们看到了一个小碓间,由于年久失修,小屋已经塌了,只剩下碓座。这就是潮汕独有的建筑特色——响门静碓。这样的设计既能抵煞,又能给邻居传达大户人的繁荣景象。
站在宽敞的大庭院里,可以看到北面的照壁正中镌刻着“鸿禧”两个大榜书,对照壁的是主座的大房子。大房子的石匾刻有“松阳”,点明了这个家庭的地望。而抱廊通往两边花巷,那里的水井旁边还有一个古老的小石桶和两只磨损得差不多的地砖秤砣,这些都是过去用于洗菜和称量货物的时候使用过来的。
花巷中的墘房里,还藏着几只旧行李箱,这些箱子坚固且精致,是用来运输贵重物品用的。这些东西隐藏着家族创业史密码。
这座祖宅背后的故事,则是在靠山路上的水井旁讲述起来。当年的茂春公,他父亲出去赚钱但未归,而他的哥哥也跟他一起去了海外却不知所终。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直到41岁才结婚,并把18岁那年的长子送往印尼谋生。那时候,他就决定要让自己的儿女们也有机会改变命运,所以他把14岁那年的次子带到了印尼,让他们一起打拼四年后回到故乡建立起舒适安逸的大宅,让自己的父母能够享受到晚年生活。但就在他准备返回的时候,却患上了严重的事病症最终没能活下来。在他的兄弟手中,他留下了一句誓言:“如果我不能再回来,我希望你们将我的儿女视作己出的。”所以,当最后一次回国时,他们带来了两个孩子:长子的儿子叫做忠厚,是个聪明好学的人;次子的儿子的名字叫做忠诚,是个热情好客的人。
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离开的人们和事业,他们继续努力工作,不仅在商场取得了成功,而且还参与政治活动,为社会贡献力量。在那个时代,即使是最贫穷的人,也会梦想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以便能够教育孩子并实现自己的一生目标。而现在,这个家族已然成为了潮州地区的一个传奇,它证明了通过不断努力,无论你来自何方,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对世界产生影响。
标签: 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 怎么加入道教修行 、 如何深层理解大道至简 、 道德经经典句子 、 道德经无为而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