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文81章中的智慧之花犹如庄子笔下的思想火山喷涌而出将个体自由的精神超越之旅比作理想人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81章中沉淀的智慧与庄子笔下的哲学思想相互融合,就如同一股生命之泉,源自老子的自然本体,但在庄子的探索中转化为了个体自由的追求。老子致力于解释“道法自然”,而庄子则更深入地探讨“性命之情”。虽然两人都寻求那流动万物的道,但是他们的目的和态度有所不同。老子的道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必然,而庄子的道则是生命本质上的自由精神。他虽然也强调自然界的必然,但同时发现了一种另一种可能——自由。因此,庄子的道最终成为了追求个体内心自由的人生境界。

对理解和认识到生命价值深浅,对“道”的悟解,被视作衡量个人内心自由程度的一个尺度。一方面,通过对形上本体的探究,庄子试图揭示人存在基础,最终将 道定位为人的生活安宁之地。而另一方面,他并不把 道当作人们现实居住的地方,而是一种人类渴望达到的精神超越状态和境界。这不仅不是虚构,因为它有着现实基础,它反映了人们对于其遭遇命运根源及其摆脱途径以及人类理想状态企盼的一种觉醒与反思。

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贫穷的小吏,庄子洞察了社会各个方面。但他无法改变现实,也无法扭转由社会造成的人生悲剧,因此只能以辛辣的话语来批判社会,让人从中醒来,以避免悲剧加剧。在他的眼里,昏暗的社会使得人们丢失了“真宰”,迷失了自我,与生命价值分离,使得人性的普遍异化。

世间人被外物牵引,如同无意识地跟随着东西走,他们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物质利益或名誉。这正如《骈拇》中的描述:“小人以身殉利,大夫以身殉家。”这些人的价值取向重视物质,而轻视生命,这导致他们成为被外物控制的人,是灵魂奴隶,“驰其形性”、“潜之一切万物”。

除了被外物束缚,还有人被主观意识所束缚。“成心”即指那些阻碍我们清晰认识事务的心理障碍,如悖志、谬心、累德、塞道等。只有超越这些心理障碍,我们才能达到真正了解自己和世界的心灵境界。

然而,在价值判断领域,有些掌握权力并提倡仁义礼乐的人们,将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强加于他人,不顾他人的意见和感受,从而造成异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回归到 “任性命之情”,即没有羁绊,没有限制,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超越。

但这并非简单地逃离现实,而是在现实中找到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即达到 “寥天一” 的高度后,再回到世俗生活中,使这一高尚的情感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这就是庄子的追求:让精神超越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内在平静,不再受到外部干扰,这便是 “撄宁”。

这个过程可以用女偊修行中的例子来说明:首先要放弃一切执念,然后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接着要放弃所有欲望才能够达到更加纯粹的地步;最后,要抛开所有概念和认知才能够实现真正无限广阔的心灵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向内看,一直到达不死不生的极致。

总结来说,庄子的精神超越是一个不断剔除世俗影响、不断修养自身,以至于达到完全解脱于世事纠葛,最终返回到最原始、最纯净的地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提升和绝对自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