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作为本土宗教,其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道教以我国古代的原始信仰、巫觋、方术、卜筮为基础,同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吸取了佛教的某些组织形式。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道教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代艺术家与工匠提供了创作的丰富源泉。
《老子想尔注》有“道至尊,微而隐,无状形象也;但可以从其诚,不可见知也”;《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有“道常无名,朴”;《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有“道隐无名”。这就是说,“道”是无形、无名、无象的,是不可知见的,所以也就无法用形与像来表示。因此,道教开创之初并不注重“形像”,没有对偶像的崇拜。
据史料,东汉时曾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佛)之祀,祭祀浮屠和老子,也未见有“形像”的记载。 道教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对神仙的崇拜,有了“形像”。同时,佛教崇拜佛像的礼仪也开始对道教产生影响,佛教造像、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对此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学者陈国符在其所著《 道藏源流考》附录二《 道教学原考原 》中说:“‘王淳 《三 教 论 》 云:近世 道士 取活 无方 欲人归信 乃学 佛 家 制作 形像是 假号 天尊 及左右二真人 置 之 道堂 以凭衣食 宋陆修静亦为此 形。”是(刘)宋代 道 教 已 有 形像是 梁 陶弘景 所 立 道堂 无 像 是梁 时 路馆 立 像 尚 未 甚 通行 也。”
在隋书·经籍志 中记载 北魏 太武帝 时 寇谦 之 “于 代都 东南 起坛宇……刻天尊及诸仙之像标供养焉”。又据玄嶷 《甄正论》 卷下云:“开辟以来 至于晋末 戴斑穀 之冠 披黄衫帔 立 天尊 之像 习灵宝经 称斗士。” 在 《佛祖历代通载》 卷十五 中 也记 有 “法 本 无 形 形 之 于 周魏” 之 说 可 见 , 兼收 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仙,如西王母、大圣等进入神仙体系。
随着时代 的 发展 和 传播 的 需要 , 进一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化典型化的地位和功能。这不仅体现在不同地位神仙各自拥有不同的造型,还体现在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上,如山川河流等自然现象都被赋予一定的地位和权威性,这种现象称为自然地理宗派。
由于这种特殊的情境背景与目的,使得许多地方性的民间信仰逐渐被整合进大规模系统内,以达到更广泛地传播并接受公认。这一过程进一步促使人们对于这些信仰对象进行更加细致入微且精确严格地定义,这包括它们的地位级别以及相关活动规则,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且一致的地方性宗派体系。此外,由于这种类型的人类活动通常需要非常具体细腻的手工艺品制作,以及相应的情感投入,因此各种手工艺品如木雕塑物成了这一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不仅是实践一种生活方式,而且也是展示精神价值的一种方式。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长远历史进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因为地域差异或者其他因素而发展出了不同的社会结构,而这些结构再次反映到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和信仰活动上,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实践模式,其中包含着大量复杂多样的社交关系网络,这些网络决定着整个社区内部成员间如何互动以及如何理解彼此角色定位。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基于自己所处社会层级及其它条件下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又受到周围环境和个人经验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做出的反应。
标签: 适合发朋友圈的佛语 、 什么叫做无不为 、 什么是无欲则刚 、 女人学易经有什么后果 、 适合发朋友圈的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