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会无所不有微明5仁人所慕 文 子 诗解

题文诗 仁人所慕,义人所高,身死国亡,不周於时; 不知世权,不达於道.知天知人,知俗知时, 可以治世,可以道游.直志适情,坚强贼之, 以身役物,阴阳食之.至道至情,真情守内,内以全身,至情至化,不化而化,外以知人,能屈能伸,与物推移。万举不陷,俗莫得害, 世莫得羁.

(默希子注:)老子曰:“仁者人之所慕也,义者人之所高也,为人所慕,为人所高,或身死国亡者,不周于时也。”故善也否同非誉俗趋行等逆顺左右。知天之所以为天,以经于世矣; 知 人 之所以为 人,以与俗交; 知 俗 之所以为 俗,以与道游。直志适情,即坚强贼之,以身役物,即阴阳食之。

得道之人的外表变化而内心未曾改变,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人的行为,并且能够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在这过程中,他必须有一定的操守,同时在面对外界的变化和挑战时,也能够灵活应变,而不会因此陷入困境或被损害。

(默希子注:)得道的人,在动态方面跟随自然法则,在静态方面遵循宇宙规律。他既懂得顺应自然,又懂得控制自己,这样就不会被社会的纷扰和混乱牵引,使他免受损害或束缚。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就像一条龙一样,无拘无束地飞翔。

然而,对待事务和事件,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不要试图去改变它们,因为这样做只能导致更多的问题和危险。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并遵循这些原则,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会反常,而且很容易制造出祸患。而那些执着于具体事务的人,最终会失败,因为他们无法超越局限于小节的观念,从而阻碍了大势的发展。

(默希子注:)所有存在的事物,都由一个共同的心理状态来支配。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真正理解了这一点的人,可以戴上世界的大圆形镜头,看待整个世界,就像站在宇宙的大堂里一样,他们能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寂静中听到声音。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拥有超脱尘世的智慧,可以同时看到日月之间相互照耀,没有形体但却生存于其中,是因为他们的心灵已经达到了一种纯粹、原始、最本质的状态。

因此,他们没有用力去使用,却仍然能够有效地运用能力;他们不知道,但却深刻地理解了事物。这正是“真”人们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超越言语和概念、直接感悟到宇宙本质的一种体验。当他们从这个最高层次看待一切事物时,他们就像是居住在灵魂台上的居民,只关心最基本、最古老的事实,而不是那些浮华虚幻的事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