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如来到底来没来王祯农书探秘田园智慧之士明仁义篇

在古代,人们为什么要同时提及“孝悌力田”呢?孝悌是立身之本,力田是养身之本,它们可以相辅相成,但又不能完全分离。人生自从受天地中和的气息而生,无不有其理性,也无不有其气质。爱的理念是仁,行为的准则是义。在实践仁义时,从爱亲为孝到敬长为悌,这些都是来源于天赋良知良能,每个人都共享这一点。

然而,我们的气质却存在清浊之别。那些清晰纯净的人物便成为士,而那些略显混浊的人,则成为农、工、商。这四种职业,都由上苍设定,以互补协作。圣人制定了法度与品节,用以教导并养育百姓,使得天下所有人都衣食足适,亲疏有序。

这些教诲首先传达给士,然后通过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而加倍重要。而士阶层最终建立在学习与知识上;农民则建立在耕作与劳动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士阶层比其他三类更为尊贵,同时农民紧随其后,而工商两者则位于最后,其顺序昭然可见。

古时候,有井党庠,以至于家庭教育制度被完善。新谷收获后,小弟才开始进学堂学习,学习时间从冬至起算,一共持续45天左右。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会进行射箭和饮食礼仪,并且阅读教化经典;散开时,他们就投入到耕种工作中,因此整个社会几乎没有不愿意学习农业的人。

诗歌曾这样赞颂:“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这正是在汉朝力田科目中的内容。大禹治水的圣人万世流传,他讲述孝道绝对不可或缺,更是在历山耕作;伊尹教授他的儿子,要他以爱心待亲友,在莘野耕作;其他地区如冀州缺乏粮食等情况,都依靠耕作者维持生活,所以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很少有人放弃农业生产,即使如此,也还是有一些轻视农业的人物存在。

周官大司徒甚至考查德行、道艺,还特别强调先行孝友,这就是汉朝关于孝悌力的科目所追求的一致观点。当谈论到国家事务时,最根本的是需要像士那样出谋划策,其次也是需要像农民那样勤劳工作。而当人们生前还未达到独立自给的地步时,他们会得到政府支持,当他们去世之后,如果没有家室,就会得到政府帮助。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残疾,不再能够参与社会生产,那么即使如此,他也应该获得基本生活保障。此外,对于那些失去了手脚耳目的幸存者来说,更应提供援助,因为他们已经无法自给自足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