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通诀集·力田篇第三·诗解】
在汉代的光辉岁月里,人们开始将孝悌与力田相结合,以此作为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基石。高帝时期,商人不得穿丝绸乘车,租税加重,以此来教育他们的行为;惠帝虽然稍微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但仍然不容许子孙入仕,这是为了强调农业之本而抑制工商业。
到了文帝时代,社会风俗日益奢靡,公私之间财政困难严重。贾谊上书进言,他说:“我们应该回到耕作之道。”文帝被他的话所感动,便亲自下地耕作。他曾经下令:“孝悌是天下的美德,我们应该鼓励它。”又说:“力田是民生之本,我们应该支持它。”
唐太宗也颁布了一条命令:如果有人务农,不要让他们转行做工或商人;那些放弃本业转为力田的人,则可以免除他们的赋税。这一法规旨在保护并鼓励农业劳动者,让他们能够安心耕种,从而确保国家粮食供应稳定。
然而,有些人依然认为末端的小人物对于社会有益,他们认为古人才会这样看待这些小人物,而现在已经过时了,有些甚至出于末端以外,还有一部分人只顾享乐,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家计,只为了追求一点点无用的东西。而政府官员并不仅不阻止这种现象,还往往反过来赞赏和奖励它们,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耕作,那么百姓就会饥饿;如果一个妇女不愿意养蚕,那么百姓就会寒冷。如果一个人勤奋耕作,而大家都坐着吃饭,那么想要让百姓没有饥饿也是办不到的事情;同样,如果一个妇女勤勉养蚕,而大家都穿着新衣服,那么想要让百姓没有寒冷也是办不到的事情。饥饿、寒冷这两大问题直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基础,使得人们无法正常生存,更谈不上孝悌了。
因此,我们应当知道,在仓廪充实之后才懂得礼节,在衣食足够后才懂得荣辱。这不是吗?农夫们受尽饥寒之苦,看见那些游荡的人物快乐,就羡慕她们,即使离开土地、丢弃农具,也去追随那些游荡的人。这对人民是一种巨大的危害,又怎能仅仅局限于逐末呢?
孝悌,是人类固有的性情,与力田相关,是每个人应当从事的事业。如果人们失去了自己的职业,并且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性格,那难道这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吗?其实,这只是因为人们迷失在流俗中,被外界诱惑所迷惑,从而落入这样的境地。
如今国家不断发布命令,对于那些勤勉务农、增置家产、以孝友著称的人,要通过乡社举报进行考察,并向更高级别报告,最终到年底再次核查其功绩,或有闲散懒惰之徒,也要由乡社训导,如果拒绝接受训导,则需向县府申报罚役。此方式深刻体现了古代圣人的教化思想,让牧民者全心全意执行,将仁义教化实践到行动中,将课促进农业生产中的利益激发民智,让民众专注一致,从而使整个社会风俗变得淳朴可爱,就像尧舜时代那样,使人人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欧阳永叔曾经提倡,“修己以正身”,这就是他提出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官吏都是执行者的关键,他们必须认真履行职责,用实际行动来传达仁义,用果敢决策来推动农业生产,为人民提供更多福祉,让整个民族更加繁荣昌盛!
标签: 适合发朋友圈的佛语 、 修行入魔了还有救吗 、 道德经原文及朗读 、 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 、 什么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