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诗解微明2道无正而正 题文诗:至道至无,至无而有,至状无状,至象无象,至道至正,不正而正,无声有声,无转能转,无声之声,而曲节成,无转之转乃能致远;瑟瑟不鸣,弦以声应;轴不己运,卅辐各旋; 至有至无,至正非正,知书德衰,小德害义,小善害道,小辩害治,大辩伤治。苛悄伤德,小见忘大,大爱忘害。大正不险,所以民易导;大治优游,所以下不贼; 大忠复素,所以民无伪匿。上有平简,上清简下清简,有情直情,有情直朴,有朴直素,有素直真。真者实也,其政则顺天地自然之理。
老子曰:道生万物,但观其未生之时,以观其所以生之原,然后可以为士人矣。此谓“达乎虚、静、精、神”也。夫物或刚或柔,或长或短,或光或暗,此皆相生相克,不可胜纪。但夫物各得其所,则天地万物皆得所宜矣。此谓“和”也。
老子又曰:“圣人若处山林中,而百姓自化。”此言圣人处于高尚的境界中,而百姓自然会受影响,从而自觉改进。这就是老子的“内养”思想,即通过个人修养来引领社会的变化。
(默希子注) 老子曰:“圣人立教施政”,这句话表明了老子的政治理念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他认为,“察终始见造恩”,即要从根本上看待事物的起源和终极结果,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到什么是恩惠。而当人们只关注表面的功利,不再追求内心的真诚和仁爱,那么就会出现“民知书则德衰”的情况,即知识越多,对于品行的要求就越低,因此失去了本来的德行。
因此,当我们谈论到如何治国理政时,我们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我们对于他人的认识与态度。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那么国家将会更加稳定,没有怨恨,没有刑罚,也没有乱政。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平衡与谦逊的心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接近那一份超越世俗纷扰的大智慧——老子的哲学思想所传递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