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美术的发展与神仙崇拜的演变
道教自东汉末年产生,深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它吸收了古代原始信仰、巫觋、方术和卜筮,并受儒家思想影响,同时借鉴佛教组织形式。在两千年的传承中,道教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历代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
《老子想尔注》中的“道至尊”、“无状形象也”,表达了“道”的无形、无名特性。因此,早期的道教并不强调形像崇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神仙崇拜逐渐盛行,这一变化也反映在造像艺术上。
陈国符在《道藏源流考》中提到宋代已有形像,而梁陶弘景所立之堂则未置像。此外,《隋书·经籍志》记载北魏太武帝时刻天尊及诸仙之像供养。这显示出神仙供奉与利用形像开始于南北朝时期。
自此之后,“以丹青金碧摹图形像”,成为描绘神仙圣容的手法。通过对神仙圣容的祀奉,不仅能获得福报,还可修身养性、成就得 道。这些造构形成了一套复杂庞大的体系,其中包括三清尊神和地方神仙系列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与道教斗争,加强宣传是寻求生存发展的手段之一。这期间出现了王浮著《老子化胡经》,试图提高地位并开始利用艺术使人归信,对后世美术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
随着时代发展和传播需要,吸收造构出的神仙越来越多,有些被淘汰,有些被保存下来,最终形成独特的模式和规范。制作不同地位神僧壁画也有不同的制作要求与规定,如依经具仪相、如法戴冠华座等。
不仅如此,在木雕制作过程中还会进行开斧仪式,上供焚香诵经礼拜,以及装脏仪式,以确保作品具有真正的宗教意义。而点眼仪式同样选择吉日良辰伴随礼拜诵经,即可体现其宗教价值。
从南北朝以后,一系列反映与体现 神仑信仰的事物最终演变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独特风格——道教美术。
标签: 什么叫大道至简解释 、 女人学易经有什么后果 、 什么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道家故事传说 、 关于修行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