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诗解微明3清静恬和物品中的恶影

题文诗:至性至情,至情至清,至清至静,至静自静,自静自知,自知自制;仪表规矩,礼仪法律,至法真法,真法法情,至事自治,对治于明,对明对公,以正其法度,无为而治。

古人云:“江河之大溢不过三日”,风暴来去不留踪。德无所积而忧者,其祸将及也。忧乃昌生之源,而喜乃亡身之路。故善者以弱为强,将祸化作福;道冲然而又不满足。

老子曰:“清静恬和,是人之本;仪表规矩,是事之制。”知人性则养身不悖,不乱于举措。发号散言,无竞争心;总一管,使心不混。见本知末,用术应万变。在居处能知所以行,在动止能知所止,此即道也。

使人称誉己者,为心力所用,使诽谤己者,为心过所致。不可禁于口,不可遏于远。此非易成易败、名利难立难废、凡人轻小害重大患的常态。而祸福同门、利害相邻,只有精诚才能分辨。这便是智虑者的关注点,也是动非性命的枢机不可忽视。

老子又说:“圣人能阴阳柔刚弱强随时动守,因资立功,看反变象应运皆得终身无困。”但世间或言行合,或言行乖,或易成难成,或难成易败,这四者是圣人的留意点也是明者的独识。

“道敬小微,不失礼节百射戒慎免祸计福勿及虑过而已。”同样被霜冻蔽伤愚昧有备与智慧相同。但爱憎积累成福祸,而人们只知道救患不知如何避免它的产生,使其无从滋长更简单,但人们却偏向施救于患病中,如若神仙亦无法谋划。此种患祸无方,最好深居以待时,小人才在刑罚中迷失,即使预备周全也不足以保全自身。

因此,上士先避患后取利先远辱后求名,而圣人常处外形以外,不介意已有的内在,这样就能够防止灾害的到来,并且保持纯净如尘土般干净。不陷入爱憎之间的人才真正理解了毁誉的意义。而那些未见形迹就容易治理的小人物,却因曲折准备而最终走向灾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