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耕田仁义学本王祯农书诗解篇第三章士明孝弟力田篇

题文诗:孝悌力田,古人何须言之多?孝悌乃立身之本,力田乃养身之本。二者相辅不离,如天地和气生万物。理性与气质皆有所自,不同则见于清浊两途。

爱之理为仁,宜之理为义,从仁行事,则亲亲为孝;从义行事,则长长为悌。这都是良知良能所致,每个人都应遵循这一道理。然而,每个人的气质不同,有的清纯如士,有的浑厚如农、工、商,这四种人各司其职,以互补而非竞争。

圣人的法度制定品节,用以教化民众,使人人衣食ufficient且有序,无不承受正当的教育与关怀。士先于其他三者接受教育,而农在提供衣食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学业是士的起点,而耕作是农的根本,因此士高于农,农次于士,而工商则位于下游,其轻重缓急昭然可见。

古时,井党庠谏相继存在,并形成了家塾制度,当新谷成熟后子弟进入学习。在聚集时,他们练习射击和礼仪,在散开时投入到耕作中,因为没有一个不愿意学习农业的人。而《诗经》云:“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这正是汉代对力田科目的总结。

帝舜提倡孝德,是历久弥新的至高命令。他在历山进行深耕细作,而伊尹则在莘野教导人们以爱惜亲朋长辈作为生活准则。大多数人虽然无法达到这种高度,但他们也追求类似的价值观,如冀州、沮泽地区以及桀溺等地区的人们,都以耕种维持生计,因此世上很少有人不从事农业工作。

周朝设立的大司徒曾评价过那些德行、道艺兼备又首先实践孝友的人,即汉代关于孝悌科目的评判标准。而对于天下的主要责任来说,没有比懂得施教更重要的事,没有比善于治国更重要的事。此外,还有一些被视为废疾或残障的人,他们依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以此来养活自己,这体现了社会对每个成员都给予平等尊重和机会的态度。当手足耳目全无用处的时候,更显得如此珍贵。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做出贡献,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要确保所有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