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秘奥中和之道与天然道观的修行探秘

在2020年12月24日,中国道教协会举办了第十二届玄门讲经活动,本次活动以“爱人利物,和合包容”为主题,以《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等多部道教经典为依据,深入探讨了新时代道教及修行者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修行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何朝何代,“中和”思想始终是道教修行的核心要义。这个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中”,另一个是“和”。所谓“中”,意味着站在方向的中心点,从而理解四极八方;而站在中的位置,无论向哪个方向看,都是在离开中心向极点的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在一张白纸上标记一个黑点,这便是我们的初心。当我们学得越多、懂得越多,我们的心境也随之改变,但是否还能回忆起最初的心境呢?当我们离初心越来远,我们甚至把自己的修行变得复杂起来,你是否还记得当初发愿的心境?

笔者相信,有很多人会给出否定的回答,因为随着智慧的增长,他们却距离原来的中心更远。人们总是在为了名利奔忙,却忽略了享受生活的好时光。那该如何办?答案已经由我们的祖先告诉过我们:“物极必反”、“复归于朴”,这提醒我们要往回走。

尽管祖师留下了千条法门,但人们总是在前进路上被各种吸引而忘记路途。而当兴尽时,如果能够记得敛心息欲,那么重新开始也是可能的,即使经过千万条岔路,只需要一念升起,便能回到正轨。

人的生涯讲求前进,而修行则是一场往回返功夫。所以在修行中有句话:“凡心死,道心生。”这里并非要求放弃尘世,而是在教育人们认识到什么是道心与凡心。在天地万物皆同一性这一信仰下,即使在红尘度世,也可视作大功德。如果能够将这种认知融入日常生活,便不再只是穿戴装束进入深山老林,而成为真正的人生艺术家。

究竟仙还是凡,或魔,是决定于瞬间的一念转变。重要的是明白要奔向哪里,不在乎当前位置,而在于方向。此刻,我若以我为中心,则处处都是极;如果以万物为中心,我不过是一个众生的部分,那么所有的事物都合于大道,又何须区分中和极呢?

因此,“中”的后续概念就是“和”。所谓“中”,即是不偏离,不左不右、不前不后的境界,是没有偏差的意思。不偏离,就是万物相合,没有事事之间不同,没有人与人之间区别。这来自众生的本体——道性。而通过外界相互悟到了本来的真实,这才达到了修行之意。不舍其本同时又包含一切相,它们虽然各异,却又符合真理。“中和”二字揭示出了修炼根本奥秘。

尽管 道教有许多不同的法门,但是细品下来,不管说法如何不同——清静或虚无,或抱一或守真,或曰至尊,或曰至简,大抵它们都只不过表现在相上的不同。如果能兼听广纳,与大道唯一相通,大概就能找到 道教 修炼 的 根源 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