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力田篇第三解孝悌本性之固有力田本业之当为社会礼节体现无为则无所不为无欲则刚

【农桑通诀集·力田篇第三·诗解】

在汉代的光辉岁月里,人们开始将孝悌与力田相结合,以此作为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基石。高帝时期,商人不得穿丝绸乘车,租税加重以示惩罚;惠帝虽然略有放宽,但仍然限制了子孙仕宦,这是为了维护农业基础而抑制工商业。

到了文帝时期,由于社会风俗日渐奢靡、公私财政日益匮乏,贾谊上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帝被感动后亲自下地耕作,并诏令大家学习孝悌之道。这一做法大受欢迎,被视为天下大顺的一种美德。

唐太宗也颁布了一系列政策:禁止农民转行为工商,只要他们坚守本业,即使没有转变,也可以免除一些赋税。此外,还有一些末流的人物,他们虽然对社会不利,但依旧享有特权,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

这些末流人物不仅对社会无益,而且他们的懒惰态度和过度奢侈行为反而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更多压力。然而,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受到尊崇,而不是受到抑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耕种,那么整个家庭都可能陷入饥饿;同样,如果一个妇女不愿意养蚕,那么她的家人也可能无法保暖。如果一个男人努力耕作,而其他人却坐享其成,那么想要确保所有人的生活都不会缺乏食物,就显得很难实现。而且,如果一个妇女勤劳地养蚕,而其他人则坐在那里享受着她的劳动所得,要想保证所有人的温暖就更加困难了。

饥寒交迫对于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影响到生育、教育和死亡等基本需求。但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无法真正期待这些百姓能够表现出孝悌之心,因为衣食问题决定了他们的基本生活状态,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深刻联系。

所以说,“仓廪实”才能体现出礼节,“衣食足”才能理解荣辱。这一点似乎很明显,但实际上很多农夫因为饥寒交迫而离开了土地,从而失去了他们唯一的生计来源。这种现象并非仅限于逐末,不知几何时候才会得到改善呢?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孝悌是一种固有的本性,与力田紧密相关,是我们应该从事的本职工作。当我们的国家鼓励勤劳致富、增强家产,并奖励那些忠诚于家族传统的人时,我们就能看到积极改变的情况发生。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每个人都应遵循这一原则,以此来培养仁义之心,让人们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