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力田篇第三抱朴守拙之道在社会中的实践与礼节的体现

【农桑通诀集·力田篇第三·诗解】

在汉代的光辉岁月里,人们开始将“孝悌力田”的理念系统化。高帝时期,商人被禁止穿绸衣乘车,以减轻他们的租税负担,惠帝虽然稍作放宽,但仍然限制了商人的子孙做官,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而抑制工商业。

到了文帝时代,社会风俗日益奢靡,公私财政日益匮乏。贾谊建议采取措施来提醒君主。文帝深受感动,并亲自下地耕种。他发布命令说:“孝悌是天下的大顺”,并派遣谒者慰劳和赏赐。这表明了他对农业事业的重视,以及对民生福祉的关心。

唐太宗也曾颁布命令:农民务农,不得转为工商;工商如果愿意从事农业,则可免除其布帛征收。这显示出当时对于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的努力。

然而,在那个时代还有许多人不顾本分,只想追求短暂的享乐,他们懒惰、挥霍,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于无效的事情上,而执政者并未加以抑制反而予以赞扬,这就难以理解了。

一个不耕种的人会导致饥饿,而一个不织网的人则会导致寒冷。如果所有人都依赖于少数人的辛勤劳动,那么百姓们就会饥饿和寒冷。而且,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养育父母、儿女、供养生命,那么我们就无法期待他们保持孝悌之德。

因此,我们必须确保“仓廪实”(粮仓充实),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有礼节,也才能知道荣辱。当农民遭受饥寒之苦,看见游惰之乐,却又羡慕那样的生活,这就是一种害处,是不是只有逐末才如此呢?

孝悌是本性所固有的,而力田是每个人应承担的一份责任。当人们失去了自己的职业,又失去了作为人类应该具备的情感时,我们是否已经回到自然状态?我们的行为似乎只是一厢情愿地跟随流俗,没有真正意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事情。

现在国家不断颁布法令,对于那些勤勉务农、增加家产以及具有孝友品质的人,要由村社举荐进行考察,并向上级报告,每年终结后再次核查奖励。在此同时,对于那些游荡懒惰的人,也要通过村社教育训练,如果拒绝听从,就要向县府报告罚款或役使。此种做法正如古代圣贤教导人民,以培养良好的风俗习惯,使人们能够有像先王尧舜那样伟大的行为。欧阳永叔曾经说过:“修复根本以胜利。”这正是在告诫我们,要通过培根立身,以达到成功与幸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