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智慧中和之道与天然道观的奥秘

在2020年12月24日,中国道教协会举办了第十二届玄门讲经活动,本次活动以“爱人利物,和合包容”为主题,以《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等多部道教经典为依据,深入探讨了新时代道教及道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修行观。历代先贤们对于“中和”思想的解释各有千秋,但其核心要义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中”,二是“和”。所谓“中”,便是指前后左右、东南西北方向的概念中的中心;而站在这一中心位置,就意味着四极八方相对应,而不偏离。

在修行之路上,我们常常被各种诱惑所迷失,但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回望初心,即那最初的心境是否仍旧清晰?当智慧增长,如射线般延伸,却离初心越来越远时,你是否还能回归?

此处,“物极必反”的智慧提醒我们,要往回走。当站在极点,无论向哪个方向迈步,都将逐渐趋近于中心。修行亦如此,不论祖师赐予多少法门,只要敛心息欲,便可重新开始。

人生需向前进,而修行则是一场返家的功夫。“凡心死,道心生”,非但要求放下尘俗,更是在引导人们悟透什么是道心与凡心。在天地万物皆同一大道的理念下,即使身处红尘,也可算得修行之功。因此,在这场追寻自我真实身份的旅途上,最重要的是明白要奔向何方——不仅是身体上的位置,更是在内在世界的认知。

由此衍生的概念即为“和”。不偏离,就是万物相合,没有不同与区别。若能通过外在相悟本来的道,这便直达了修行之要。这也正如南华真人的齐一之言——万物为一,事事都融于大同。

尽管众说纷纭,有清静、虚无、抱一或守真的说法,其实都只是表象上的差异。而真正能够理解并践履这些哲学,则需要找到那份超越一切差异的大同。大约,上述原则,便可以揭示出道教修行的根本奥妙。此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