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区的骊山老母宫如同老子道德经的翻译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骊山老母宫,又名“女娲庙”,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西绣岭,供奉着深受人们尊敬的女娲圣母。它源自商朝时期的女娲祠,历经数次增修和扩建,最终在清朝被称为“老母殿”。2001年,道观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工作,使得这座古老建筑群焕发了新的光彩。

骊山老母宫面向南北,以其三节庭院著称。从外到内依次是山门、三霄殿、主殿(即老母殿)和甲子殿。主殿东侧配有财神殿,西侧则是文昌殿。这座神圣的地方不仅是一处重要的道教文化遗址,也是中国道教协会所编纂《道教大辞典》中提及的一个历史节点。在该辞典中解释说,据传说,这里曾经就是女娲圣母炼石补天、抟黄土做人的地方。她仙逝后,被葬在骊山之阳,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纪念碑,而后人逐渐将其改名为老母宫。

明代进士都穆在他的文章《骊山记》中讲述了唐元年间,他遇见了一个奇特的人物——李筌,在少室山与他相遇并接受了《阴符经》的启示。此人鬓髻如顶,余发半垂,与众不同。这个神秘人物帮助过饥饿的人们,只需一句话便能解决问题,然后再无踪影。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一段传奇故事,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当游客踏上这片古迹之地,他们可以亲眼见证这些历史传说的真实存在,以及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这里,每一砖一瓦,每一字每句,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又深刻的思考空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