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玄先生潘师正:道家学派的秘密守护者?
在南北朝至唐初,佛教的兴起引发了与本土道教的激烈冲突。茅山上清宗作为其中一支,自上清第九代宗师陶弘景开始,以亲受佛戒换得道教生机,再到第十代宗师王远知拥唐建功,获得李唐王朝信任和重视,使道教在这时期立稳脚跟。上清宗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潘师正(586—684),字子真,是贝州宗城(今河北广宗县)人。他出身名门,其父隋朝曾官通州刺史,而他的母亲鲁氏善于讲解《道德经》,对他有深远影响。在少年丧母后,他建立庐宇于墓旁,以孝行闻名。
隋大业年间,当时著名的茅山上清道士刘爱道见到了潘师正,并认为他是“三清之骥”,能够承担弘扬大业的使命。因此,他带着潘师正回到茅山,与王远知学习符箓和隐诀,并被誉为王远知最得意的人之一。
随后,潘師正與劉愛道遷居嵩山雙泉頂,並且最終隱於逍遙谷,潜心修炼,不问世事。这段时间里,他以薛荔绳床为寝处、青松涧水为食,与世隔绝。但高祖、高宗两位皇帝多次召见他,对其甚为礼重,并赐予崇敬。
调露二年春,高祖再次派人迎请潘師正入洛城西宫,并下诏敕改嵩阳观为奉天宫,同时特开仙游门和寻真门。此外,还赐诗数首并尊称他为“祈仙”、“望仙”、“翘仙”。永隆二年,又在东都金阙亭召见他,为其设御宴,并询问三洞、七真的奥义。最后,在太子府设宏道神坛、元元观,并将其置于老君寿宫内,这些都是对他的极度尊崇。
尽管受到皇帝厚待,但潘師正在整个生活中始终保持谦虚,不忘初心,最终以书青符告别尘世,一去不复返。当时人们追悼他的恩德,将其谥号定为“体玄先生”。
除了得到皇帝赏识外,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优秀弟子,如韦法昭、司马承祯等,他们继续传播和发展了他的学说,为盛唐时期的 道教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标签: 女人说大道至简是什么意思 、 六耳猕猴 、 道士朋友圈文案 、 修仙十大霸气语录 、 六种人不宜去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