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玄先生潘师正道家学派中的神秘人物他的出现如同一股未知的力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他的身影常伴随着迷雾和谜

体玄先生潘师正:道家学派中的神秘人物

在南北朝至唐初的时代,佛教兴盛与本土道教的冲突愈发激烈。茅山上清宗作为道教的一个重要支派,在这段时间内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其中,上清宗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潘师正(586—684),字子真,贝州宗城(今河北广宗县)人。他自小丧母,以孝闻名。在隋大业年间,被刘爱道发现并器重,被认为是道门千里马。刘爱道将他带到王远知门下学习,并由王远知授予隐诀及符箓。在嵩山双泉顶隐居二十余年,潜心修炼,最终以薛荔绳床为寝、青松涧水为食而得名。

唐高宗对潘师正极其礼重,不仅多次召见,还亲自赐诗数首,并改嵩阳观为奉天宫,将逍遥谷口开仙游门和苑北面置寻真门。此外,他还赐予潘师正“天师”之称,在太子府第建宏道神坛,在老君寿宫建元元观,并亲笔题额。

尽管受到皇帝尊宠,但潘師正仍保持着一颗平凡的人性,他说:“吾实无用,接见帝王,惊扰灵岳。汝等学道,不厌深眇,则无累矣。”最终在永淳元年六月十四日去世时,说出了一句令人感慨的话:“去去”,随即云气覆庭,一切皆化作云烟。而他的学生们,如韦法昭、司马承祯、郭崇真、吴筠等人,也都成为了后来影响深远的著作家,为盛唐时期的道教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