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养的道家高人体玄先生潘师正

在南北朝至唐初的时代,佛教日益兴盛,与本土道教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茅山上清宗作为抵御佛教侵袭的一线防护,自上清第九代宗师陶弘景开始,以身相许于佛法,换取了道教生存的机会。在接下来的世代中,上清宗依靠其智慧和勇气,不断巩固自身的地位,并最终在唐太宗李治时期获得国教之称。

上清宗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586—684),字子真,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超凡修为的人物。他出生于贝州宗城(今河北广宗县),父亲曾官至通州刺史,而母亲鲁氏以善言名理著称。少年丧母后,潘师正建庐居墓侧,以孝行闻名遐迩。

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大道士刘爱道见到潘师正并被其所器重,便推荐他前往茅山拜访王远知——当时隋炀帝所尊礼的大道士。王远知对潘师正有着极高的评价,将他视作千里马般的人才,并授予他许多隐诀及符箓。而王远知告诫潘师正:“嵩阳乃汝修真之地,当亟往”,于是潘師正與劉愛道移居嵩山双泉顶,最终隐居於逍遥谷。

在嵩山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潘師正生活得非常简朴,他只吃青松涧水,没有任何奢侈之需。当唐高祖李渊即位后,他不仅召见过多次,而且对他的修为表示了极大的敬佩。在一次召见中,高祖询问他的需求,但潘師正在回答:“茂松清泉,这就是我需要。”这句话让高祖感到非常惊讶。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 潘師正在外界享有一定的声望与地位,但他始终保持着谦卑的心态。他接受了一些皇帝赠予的头衔,如“天师”,但仍然坚持自己的修行方式。他甚至拒绝了皇帝赐给他的诗歌,因为认为自己并不配拥有如此荣耀。

在永淳元年六月十四日,当篱笆沐浴完毕之后,他书写了一份青色符咒放入汤中,说:“从此无尘”。不久之后,他云游四海,在泰山检校功德之前突然消失,不留下任何痕迹。这件事情震惊整个朝廷,使得人们对于他的传说更加神秘化。最终,在追寻他的遗迹过程中,被追封为太中大夫,并且谥号为体玄先生,其事迹也被载入史册,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