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至唐初的动荡时期,佛教与本土道教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而茅山上清宗,这一重要的道教宗派,在这一时期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其中,上清宗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潘师正(586—684),字子真,贝州宗城(今河北广宗县)人。他的父亲在隋朝曾官至通州刺史,而母亲鲁氏则善于言名理,并曾口授《道德经》给他。在少年丧母后,潘师正就在墓侧建庐,以至孝闻名。
当时的王远知被刘爱道看中,被认为是“三清之骥”,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将来发展空间。因此,刘爱道劝他向王远知学习,最终成为王远知最得意的人之一。王远知不仅传授给他许多隐诀,还告诉他嵩阳是修真之地,他应迅速前往。
于是潘师正与刘爱道一起迁居到嵩山双泉顶,最终隐居于逍遥谷。他在那里潜心修炼,不食肉类,只以青松涧水为食,与世隔绝。在这里,他度过了二十余年。
唐高祖李渊对此深感敬佩,在一次访嵩岳期间召见了潘师正,对其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和礼遇。当时的情况很有趣:尽管身处皇宫,但他的生活条件却非常简朴,没有火粒之具,只有一瓢贮存饥饭。此情此景让高祖大为叹异,并下令敕建崇唐观,以及另起精思院以供居住。
随后几次接待都展现出高祖对他的仰慕和尊重,其中包括更改嵩阳观为奉天宫,并特开仙游门、寻真门等。此外,还赐诗数十首,每次下诏书必自具姓名并执之礼。这表明高祖对他的态度既诚挚又恭敬。
最后一次面见是在永隆二年,当时太常献奏新乐歌曲而高祖特为 潘师 正改名为《祈仙》、《望仙》、《翘仙》,并赠诗多首。同时,又设御宴招待并允许封其为“天师”,在太子府第建立宏道神坛以及元元观,并由自己亲笔题额。此外,他还允准出版《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书,该书系统整理了他与高祖问答录内容,为世人所传颂。
然而即便受到如此厚遇,潘師正在保持自己的超然状态,即使接受帝王召见,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总是说:“吾实无用,接见帝王惊扰灵岳。”
当年的身体状况也令人难以置信,一直保持健康活跃直到永淳元年六月十四日才去世,那时候已是九十八岁。他临终前写了一张青符放在汤中,说:“终身净也。”这份遗愿被视作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在那之后,他的一些遗物如石室等开始建设,但就在十六日的时候,他突然说:“去去,”韩文礼问何去,却回答:“泰山检校功德。”这句话刚说完,就出现了一阵云气覆庭,然后羽化飞升,不留痕迹。这场景震惊了所有围聚的人们,他们知道一个伟大的人生旅程已经结束,而一个传奇故事才刚刚开始。而从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大智者如何通过自身修行影响着周遭世界,让人们认识到内心世界对于理解宇宙万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标签: 女人心态阳光的句子 、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及译文注音版 、 女人说大道至简是什么意思 、 女人学易经有什么后果 、 道德经的无为怎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