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玄先生潘师正:太上老君之谜何解?
在南北朝至唐初的时代,佛教与本土道教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茅山上清宗作为其中一支,自陶弘景委曲求全、亲受佛戒后,一直在寻求生存空间。在这一时期,上清宗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扮演了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
潘师正(586—684),字子真,是贝州宗城(今河北广宗县)人。他父亲曾官至隋朝通州刺史,而他的母亲鲁氏则以善言名理著称,并曾口授《道德经》给他。少年丧母后,潘师正便在墓侧建庐,以至孝而闻名。
当时的王远知对他极为看重,并将其收为门下弟子。当时的刘爱道见到潘师正后,对其赞誉有加,将其比喻为“三清之骥”。尽管如此,他还是被劝说前往王远知处学习,并最终成为了王远知最得意的弟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师正隐居于嵩山双泉顶,潜心修炼,最终隐于逍遥谷。在那里,他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只吃青松涧水,不积财物。即使高宗再次召见他,也只是简单地表示自己不需要什么大礼,只需茂松清泉就足够了。
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高宗再次派人迎请潘師正入宫,同时敕令改嵩阳观为奉天宫,并赐诗数首,以示尊敬。此外,还有多次召见和赠予高位,这些都显示出高宗对他的尊重和信任。
然而,即便受到如此盛情款待,潘師正在心中仍然保持了一种超脱的心态。他认为自己并无用途,只是偶尔接见帝王而已。他还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话:“吾实无用,接见帝王,惊扰灵岳。汝等学道,不厌深眇,则无累矣。”
最后,在永淳元年六月十四日,当他沐浴并书青符置汤中时,说出了那句令人难忘的话:“去去”,意思是准备离世。这一次云气覆庭之后,他很快就羽化飞升了,从此消失在世人的视野中。而他的遗产则是那些他培养出来的一批优秀弟子,他们继续传播和发展道教,为整个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标签: 八字静心禅语 、 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段 、 关于道家的名言警句 、 想修道怎么入门 、 什么叫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