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世界上唯一倡导尊重人生,追求人类健康长寿,希冀得道成仙的宗教。它不仅乐于生命、重视生命和贵于生命,而且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并寻求到科学的养生方法。这些著作形成了一套庞大而全面的人类传统养生学体系。
道教养生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源自中国最古老的原始巫术,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庄道家的炼养学说及秦汉方仙道和黄老道的必然结果。
伏羲氏被认为是道教养生的源头,他仰观俯察创立八卦,这代表了八个方向,形成了图式,并奠定了符号学基础。而《易·系辞下》提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表明太极八卦来源于我们先祖对天地万物的观察。
黄帝将医学、哲学、卜辞等引入其中,使得道家成形,也开创了道教养生文化的先河。鲁迅曾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
从历史发展看, 道教養生的學問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奠定了養生的理論基礎,並得以廣泛實踐。在這個時候,一些重要人物如老子和庄子主張“清静无为”,主张顺应自然,“贵柔”以及动形达郁,这些思想對后来的養生成就产生深遠影響。
第二階段是秦漢時期,這一时期各种養生之术已經成型,其中守一、内丹、房中术、符箓尤为系统。此时,对於阴阳调和儒墨法家的各種思想进行吸收融合,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论六一要旨云:“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此乃承袭先秦贵生、养神思想。
第三階段西晋至唐末,此时達到了養生的成熟期,有顾四时调情志节饮食宜小劳慎房事行气吐纳等方面の養生活法。此期间有著名學者葛洪提出“抱朴子释滞”,强調導引吐納,以及陶弘景著《梁书·处士传》,輯錄前人的養性延命原書,为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活專著。
第四阶段为宋元明清。这一阶段出现南宗北宗两派,每派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活动方式,但总体上逐渐转向内丹修炼。在这个时候,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实践,比如练气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而外丹与内丹混用的情况导致许多人因为服食外丹而死亡。
最后第五阶阶段,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进步,我们已经能够更好地理解身体机能,从而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手段来维持健康,即使是在高压力环境中也不放弃自己的身心健康管理,比如通过体育锻炼减压,同时结合心理咨询来处理工作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而且随着对传统文化了解加深,我们开始重新发现并学习那些古代智者的经验,他们如何通过简单却有效的心理调整来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甚至达到一种超常状态,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无疑对于我们的精神层面也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
标签: 什么无欲则刚 、 如何解释儒释道的天人合一 、 关于庄子无为思想的理解 、 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 、 关于修心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