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师正之谜体玄先生的道教探寻

在南北朝至唐初,这一时期佛教显得格外活跃,引发了与本土道教的激烈冲突。而茅山上清宗,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自上清第九代宗师陶弘景委曲求全,亲受佛戒,换得了道教的一线生机开始,到第十代宗师王远知拥唐建功,并获得了唐高祖、唐太宗的信任和重视,使得李唐王朝确立道教为国教。上清宗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潘师正(586—684),字子真,是贝州宗城(今河北广宗县)人。他父亲在隋朝时曾官至通州刺史,而母亲鲁氏善言名理,以《道德经》授予他。在少年丧母后,他建庐于墓侧,以至孝而闻名。

隋大业年间,茅山上清道士刘爱道见而器之,对他说:“三清之骥,不是你谁乘?”认为他是 道门千里马,可以担当弘教大业。然而当时的王远知为隋炀帝所尊礼,所以刘爱道劝潘师正去跟随王远知学习。于是带着潘师正回到茅山,与王远知门下学艺,最终成为了他的得意弟子。

在嵩山双泉顶隐居二十余年,只以薛荔绳床为寝,青松涧水为食,从不与世相干。当高祖、高宗两次幸东都洛阳,都特意召见潘師正,对其极尽礼遇,并请作符书,但被拒绝;问其所需,只答曰:“茂松清泉,我之所须,此中不乏。”高祖、高宗闻此均甚叹异。

调露元年(公元679),高祖再祀嵩岳,又于逍遥谷召见潘師正,看看他的居处已经朽败且无火粒之具,只有两瓢贮青饥饭,因此敕建崇唐观,并于岭上别起精思院置放他。此后,每次诏书必自具姓名行事,即使是在位皇帝也如此对待他。

永隆二年(公元681),高祖又在东都金阙亭召见并赐诗数首,每次诏书必自具姓名行事。这一次更是设御宴招待,并允准封潘師正为“天师”,在太子府第建立宏道神坛,在老君寿宫建立元元观。这两个地方由潘師正在其中取名,而这些地点都是由自己命名,由高祖亲笔题额。而这次与皇帝问答录,被系统整理编写成《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书,全天下皆传颂它。

尽管受到皇帝尊宠多次召对,但仍以山野之人自处,一直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尝谓曰:“吾实无用,接见帝王惊扰灵岳。汝等学 道,不厌深眇,则无累矣。”直到永淳元年六月十四日沐浴之后,将青符置汤中,说出“终身净也”之后,就消失不见,当地居民将石室造于北岩下即将完成,他却突然告辞,说要去泰山检校功德,然后云气覆庭,他就化作了一缕云烟,有如羽化飞升一样。但当晚十六日夜晚,他竟然解蜕羽化,那时候已是九十八岁,也就是说就在那一年就走完了一生。在死后,被追赠太中大夫,其谥号称体玄先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