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奠定了道教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并得以广泛实践。
秦汉时期:各种养生之术俱已成型,尤以守一、内丹、房中术、符箓最为系统。黄老哲学吸收阴阳、儒、墨、法等各家思想,将医学和哲学引入其中,使道家成形。
西晋至唐末:道教养生学进入成熟期,形成顾四时、调情志、节饮食、小劳慎房事行气吐纳等方面的养生理论和实践,内丹与外丹混合。
隋朝至宋元明清:气功继承了两晋南北朝的练气成就,在医疗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内丹之术曾兴盛一时,有些外丹与内丹混用导致服食有毒物质而毙命者亦不少见。后来出现南宗北宗两派,以练气为主,对后世有所影响。
清代及以后:道教养生的研究更加深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并对现代医学有一定的贡献。此外,还有人提出了心理健康对于长寿的重要性,如“无欲则刚”。
通过这五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无欲则刚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被不断地探索和阐述,它不仅体现在个人修炼上,也反映在社会文化层面。在社会中,无欲则刚意味着要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不断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与自由,这种追求背后的动力是人类永恒的一部分,是我们共同努力向往的一个目标。
标签: 道教六不吃 、 道家和儒家的根本区别 、 道德经执一 、 关于自渡的禅意句子 、 八字真言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