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夏修行静道自然中探索玄学的入门之路

夏至的到来,意味着一个漫长的季节已经抵达。对于许多年轻学子来说,这是他们期待已久的时刻,因为它带来了无需担心任何学业压力的日子,可以与空调、西瓜和WIFI为伴。但也有不少人渴望在这个假期期间体验道观中的修行生活。在他们的心中,道观的夏天一定是舒适而令人愉悦的,白天忙碌于各种活动,晚上则静坐茶香、弹奏琴声、探讨玄理,一边享受夜色,一边仰望星空。似乎修行之人,与尘世间繁杂的事务无缘;似乎他们身处一片清净,不染红尘。

然而,在真实的道观里,是不是真的这样过呢?自古以来,道观里的道士们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但需要强调的是,“作”并不仅仅指白昼的消遣,“息”也不仅仅指夜晚安然入睡。对于修行者来说,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无论是动还是静,更不论春秋冬三季,他们始终在修行。

按照道观里的时间表,早晨五点后,即卯时,当阳气正要升腾时,就开始了个人清洁、庭院打扫、礼拜诵经以及练功等活动。如果天气凉爽,这段时间内微汗淋漓,便能精神焕发。而如果遇上酷热,让法衣湿透,那么完成这些任务后,大多数高僧便会汗流浃背。你看,将经文诵读这件事,有时候也是一项“体力活”。

尽管如此,你绝不能感到疲惫或抱怨,因为一旦心生怠慢,那么修行便随之崩溃。我们诵经并非简单劳作,而是在祝愿国家长治久安,为民众祈福。不管别人流血奋战,我们流些汗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夏天多一点出汗,还有助于身体排湿,只要不偷懒就好。如果真的三心二意,最坏的情况就是背上了因果,而且容易走偏了气,这样岂不是我们承担不了?

修行事宜往往就是把每一件事做好,以结果自然成就。这并非贪图便利,而越脚踏实地,便能稳步前进。

午饭后,当门户开放时,高僧们进入了一整天忙碌的人生旅程。根据各自职位和技能,每个人的任务不同:有些参与诵经,有些值班接待,有些进行教学或保卫等工作,或许你会想:“为什么这些工作和我社会上的工作没有太大差别?”

答案确凿,因为除了自己内心与内景之间进行调和外,对于高僧来说,他们所从事的一切都是一种按部就班地完成每日任务。而且,不同于一般社会单位,它也是一个集体生活圈子,更是一个汇聚善信的地方。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问:“这些工作和我的修行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我来这里就是为了过一次真正的道士生活,不是去做勤杂工。”

你的想法既对,又不对。在真正理解深层次的人看来,所谓 修行,其实就是平凡人的日常柴米油盐。一言以蔽之,没有远离现世本质的情境,而那些能够从平凡生活中悟出智慧,则视乎个人的悟性不同。你是否能将向外求的心收回来,也决定了你是否能真正认识到修养与生命之间紧密联系?

记住一点:神仙不会因为你的努力就帮助你飞跃,而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应对困惑解决问题之后才能获得真正宁静。

《青云志》载:“青天莫起浮云障。”其实,我们原本都是纯净无垢,只是在面对世间纷扰被眼前的乌云遮住双目无法看到光明。当明白引入清风拂面吹散乌云才见月光时,那才算解脱。浮云随时都会出现,但青天却不会因为云彩变化改变颜色。

如何守住本性?这是所有正在寻索路途的人穷尽一生的谜题。此刻,在结束了一整天的人际交往后,当夜幕降临信徒们各回家去的时候,被选定留下的高僧们则在灯火下研读祖师遗教。在那孤独独处之际,就是最好的提醒自己询问:今天有没有犯错,没有改正吗?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停地犯错。但正如老话说的那样,只要不断向前走,即使在地狱也还有希望。

经过这一番历练,你或许觉得这种生活虽好,却仍旧显得枯燥乏味,但那些老者却另有一番感受。在闲暇时光里听老者讲述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心路历程,或听小弟弟分享未来的梦想目标。这一切,都证明了一点:传承就在其中。“教化”,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依然存在于“传承”两个字之间——从小看老,从老看小,如春过度秋、夏长养冬一样自然顺畅。这样的夏末夏初,你准备好了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