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宗国在儒家看来,富贵加身而锦衣玉食是士君子的重要标志吧,而道家则不同。这种不同在庄子身上尤为明显,当楚王派使者礼聘他时,他说了句千古名言:“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这种宁愿“泥中自在”的态度,正是标准的道家风范。
庄子是崇尚淡泊的,但到了魏晋时期,却变得香火鼎盛起来,因为那时的士人们喝酒、吃药之外,纷纷空谈老庄,作为名士风度亦为仕晋之道吧,而风度之最者便是“竹林七贤”了。“竹林七贤”是名士中的名士,但他们是人不是神,既改变不了五胡乱华,也阻止不了宗室之争,唯有悲叹,唯有恐惧,绝望中只好放浪形骸,去酒乡中避难。虽然也可说是一种无奈,但他们为官总是严重渎职,误国误民。
“竹林七贤”中做官最大的,是王戎。他位列三公,还曾做过尚书令,可他却难以“贤”始“贤”终。当初,他父亲王浑死后,由故吏赠钱百万,他辞而不受,由此显名。钟会评之:“裴楷清通,有见识;王戎简要,不修边幅。”太康三年(282年)王戎被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以十丈细布贿赂王戎,即使没有接受,但写信感谢刘肇,为司隶校尉刘毅。这次事件虽然没有直接落实到个人利益上,但是已经让他的清议所鄙。而之后,他身为宰相,却并不把天下大事放在眼里,“与时浮沉,无所匡救。”他把政事委托给僚属,而自己轻身外出游逛,与世间人的行为格格不入,因此史载王戎“性简要,不治仪望。”
《世说新语》记载俭啬一篇共有九条,其中竟有四条记述了他的奢侈生活和吝啬心态。《晋书》谓王戎“性好利”,多置园田水碓聚敛无已,以至富甲京城。他早年在荆州刺史任上就私派部下修建园宅,因此被免官,这样的事情频繁发生,最终不得不出钱赎回。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与夫人手执象牙筹计算财产,一直夜以继日;同时他又十分吝啬。在家里有一棵很好的李树,他想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当女儿嫁出去向他借数万钱很久未归还,只是在女儿回来省亲后才高兴起来。
仅此几端,即可见其为人极尽奢侈和吝啬,从这些方面来看,其清廉并非人民公敌。但另一方面,这些举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即使面对巨大的财富和权力,也无法真正保持自己的品德纯洁。其实,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物质上的成功,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花费大量金钱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这样的价值观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行为,使得原本应该保持高尚情操的人们都逐渐迷失本心。
然而,在这样的混沌世界里,也有人能够保持自己的原则,比如周镇和韩豫章。在《世说新语》记录中的两个故事展现了这两个人物坚守节操的情景:周镇远行途中的小破船遭遇暴雨,没有合适的地方坐下,就被认为是一个品德超群的人,被重新启用;韩豫章拒绝朋友馈赠的二丈布,只在朋友提及不能让妻子缺乏衣服的时候才接受。这两个人物比起那些荒唐或浮华的名士风度,更令人敬仰,他们坚持自身原则,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尽管如此,“草木有本心,不必求美人人折”。但魏晋时代的许多人物,在醉酒、服药之后,便迷失了本真,他们希望超凡脱俗,同时又渴望获得世人的认可和赞赏。而这样做只能带来更多矛盾和痛苦,并且永远无法真正摆脱尘世纷扰的事务束缚。
标签: 太上感应篇原文 、 道法自然原文翻译第二十三章 、 道德经拼音版全文 、 道家经典短句 、 道家打窍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