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犹如道家基础知识入门玄学书籍中的智慧之泉静默而深邃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此事引起两人间隔阂。但萧何临终前推荐了曋参与朝政。而当听闻萧何病逝后,即告仆人收拾行装:“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便被朝廷使者召至京城。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理解,也展示了他的知人察事能力。

接任丞相后,他选用木讷厚重长者担任丞相史,对那些追求声誉和苛刻文辞的人都予以排斥。他日夜饮酒,不变更已定的条文,只遵循萧何时代的法规。卿大夫想劝谏他,但遭到他的好酒款待,一直到醉倒而言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处理小过失方面,他总是采取掩饰遮盖的手段,以保持大家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其子曹窋曾经向父亲提出了惠帝关于“天下大事”的问题,但遭到了父亲严厉打骂,这反映了他的自知之明以及对于国家大计理性的把握。在面对惠帝质疑自己治国方式时,他巧妙地指出了自己与高祖、萧何比拟,无奈于他们所制定的事业成就,因此建议继续沿用既定的政策,以避免干扰民众休养生息。

作为一名政治家,其用人之道似乎体现了道家的“守拙”、“尚愚”,并非压抑创新,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证政策连续性,让人民能够安心生活。他注重团结和宽容,对于人们的小过失选择掩盖,而不是公开指责,从而维持府内的平稳状态。

在离开齐国回归朝廷之前,他特别嘱咐继任丞相不要介意刑狱市场等细节事務,因为这些涉及广泛且容易滋生腐败,所以应尽量放手让自然发展,同时警惕管理过度可能导致坏人的逃避,并因此导致国家危机。这也体现了他的慎思熟虑和预见未来的策略思考,以及道家的“料敌机先”思想。

开创新局面还是坚守原则,都是一种策略,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才是关键。在《史记》中,有这样一句歌谣:“萧 何 为 法 顜 若 畫 一; 曹 參 代 之 守 而勿 失。 載 其 清 静 民 以 寬 一。”由此可见,当代评判认为他没有错误。

最后,“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政治人物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就会跟前任对着干,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而曹 参 的 “不治 事” 实际上就是通过“无 为” 来实现有 为,为政治领袖提供了一种另类启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