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道学经典中的比喻,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智慧的宝箱。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因此两人产生隔阂。但萧何临终时推荐曹参为相。而当听闻萧何病死,他告诉仆人赶快收拾行李说:“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其实朝庭使者果然召替施进京。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接任相国以后,他选来木讷厚重长者为丞相史,对那些言语文辞上苛刻深求的人,都赶走了。他日夜饮酒,不变更举事,一切遵循萧何时条文。卿大夫见他不理政务,都想劝谏,但凡是来者,他便饮以醇酒直到大醉而去,没有机会说话。
他的用人之道,如同遵循道家“守拙”、“尚愚”的原则,并非压制创新精神,而是在于当时情形下百姓实在经不起干扰,所以,只要尽心守职、遵而勿失就好。他注重团结和崇尚宽容,对于别人的小过失专掩匿覆盖之,使得相国府里总能保持安宁。
在离开齐国返回朝廷之前,他特别叮嘱后任丞相:“我现在把齐国刑狱和市场托付给你,请你千万不要多加干涉。”后任丞相问:“治国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他回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要知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刑狱和市场是包罗万象之所藏污纳垢之地,最好让其自然,不妨网开一面。如果干涉过多,那么坏人到哪里存身呢?既然坏人无处存身,他们岂不是要出来兴风作浪,将国家置危险境地?所以我把这件事摆在头等重要位置上。”
从这些记载看出,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两点:对于自己有自知之明,对于他人能难得糊涂。那为什么曺參“不治事”呢?只因当时大乱初定,无需再生事扰民,“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 何约束”。个人方面有自知明度,在国家方面保证政策持续性,使人民休养生息。这正体现了“守拙”、“尚愚”的原则,即非压制创新精神,而是在特殊环境中维护秩序,让人民安宁。在个人的层面上,这是一种精明;在国家层面,则是一种稳健。此外,他还注重团结与宽容,以此来实现政治上的平衡与稳定。在处理问题方面,以一种超脱的手法,不急躁也不盲目,就像《易经》中说的那样,“天下莫柔弱也”,表达了一种韬光养晦、待机而动的心态。当初,当所有官员都希望能够改变既有的做法并显示自己的才华的时候,却未曾注意到,即便是最高权力者的座位,也只是暂借渡海之后会归还给前任们。而因此许多尝试展现自己能力的人往往不得意,这也是古代的一种教训。而且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策略,有时候选择坚持现状也是一种智慧,从这个角度看,可以理解作为名士但并不主动进行改革或创新的行为模式。
总而言之,每个时代都需要适应不同的策略,以及对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方法。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些都是历史教训中的宝贵财富,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作为官员以及如何平衡个人与集体利益的问题上的思考材料。
标签: 道家十大经典 、 道德经第六章原文朗读 、 道德经原文第二章 、 道教十大名言名句大全 、 《易经》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