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的英雄辈出,但能出将入相且善始善终的曹参实乃罕见。在史书上,他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这或许是他独到的处世之道。
据载,曹参与萧何素有深交,当高祖定都时,其功次于萧何,被推为第一,但因鄂千秋之言,最终只得次席,此事引起了两人间隔阂。然而,在萧何临终前,他推荐曹参继任丞相,而当听到萧何病危,曹参即告仆人准备进京,即使朝廷使者召他进京,也未曾迟疑。这显示了他对朋友的忠诚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
接任丞相后,曹参选择木讷厚重长者为丞史,对那些追求声誉过度的人则予以排斥。他日夜饮酒,不变更已有的条文,只是遵循萧何时期的法令,以此保证政策的一致性,使百姓安居乐业。
对于小过失,他总是掩饰而非责备,因此朝堂上常享和平。他的儿子曹窋曾被问及父之不理政务问题,被打二十下鞭子,这展现了他对权力和责任的严肃态度。
面对惠帝质疑,不仅自己遭责难,还让儿子劝谏,却仍坚持己见,将其归咎于天下的大局与先前的决策。当年高祖与萧 何定国立天下,法令已定,如今皇帝应顺其自然,让臣民恪守职责,无需多虑,便可达到安定的国家。此举体现了他的自知之明以及在国家层面的稳健政策。
作为用人的艺术,他似乎遵循着“守拙”、“尚愚”的原则,并非压抑创新,而是在当时乱世需要稳定的时候,以确保人民休养生息。而对于团结宽容方面,他也颇具特色,“掩盖细过”,使得官府里常享太平。
在离开齐国之前,他特意嘱咐后任丞相:“刑狱市场不可多加干涉。”这表明他的管理哲学,即避免逼迫到绝路,以及料敌机先、未雨绸缪,是一种精明睿智的领导方式。这两点都是道家精神的一种体现,用来衡量开创还是守旧,则应视情况而定。
《史记》中提到:“三公作威作福”,但对于曹 参来说,其行为并没有招致负面评价,而是得到人们赞赏,“载清净民宁”。因此,可以说尽管他的做法看似简单,但实际效果却显著,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另类治国智慧。
标签: 道德经的20句顶级妙语 、 道家经典名言十句 、 老子十句最高深的话 、 道家经典名言 、 道家开悟的经典句子